太極拳作為一門辯證的、哲學(xué)的拳術(shù),其拳理無不透射著人生道理。前輩李雅軒在評價太極拳時稱其作用有三:用之于防身,能自衛(wèi)御侮;用之于處事,則是非分明;用之于養(yǎng)生,則延年益壽。在此,我想從太極拳理談?wù)勂湔凵涑龅娜松览怼?/p>
一、陰陽平衡,中庸之道
《總結(jié)拳手內(nèi)勁剛?cè)岣琛分袑懙溃?ldquo;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太極拳在走架中要求立身中正,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在對敵實踐中要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丟不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實現(xiàn)我順人背,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最高境界。無論是走架還是推手,太極拳走的是中庸之道,對人生實踐有重要的啟迪。這就要求我們?yōu)槿颂幨虏蛔邩O端,量力而行,中庸適度,把握好分寸,做到知足者常樂。在考慮和處理問題時,謹慎、細心、勿躁勿急,能上下、左右、前后全盤考慮,篩選出最優(yōu)方案或?qū)Σ?,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輕犯,反擊輕;重犯,反擊重。形為被動,意為主動。
二、抱元守一,虛靜為本
太極拳以虛靜為本,在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嘗不靜,極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fā);未嘗無動,于動時存靜意,于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乎自然。人生之道也莫不如此。虛心無所不容,靜無所不應(yīng)。一個人必須具有寬廣的胸懷,胸襟坦蕩,才能容得下人間是非曲折,才能納百萬人才為己所用,也才能遇事不驚,運籌帷幄,心中有數(shù)。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意即清靜自正。清靜的效用不僅能正己,且可正他(正天下)。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一個人只有淡泊名利,才不為名利所累,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快樂人生,健康人生。
三、以柔克剛,不卑不亢
太極拳在行功實踐中講究我守我界,引進落空,后發(fā)制人,以柔克剛。“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quán)彼來之長短,毫發(fā)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李亦?在《五字訣》中對用勁的論述可謂詳矣。歸納到一點就是要知伸縮,不管對方是剛勁還是柔勁,我總以柔勁相接,用逆來順受之法,引入我轂中,摸清對手的動靜、虛實,做到知己知彼,實現(xiàn)戰(zhàn)無不勝。楊澄甫在論太極拳剛勁與柔勁關(guān)系時說:“剛勁以強為勝,遇強則折勢所必然;柔勁以伸縮性為主要,柔與剛勁較量猶活勁與死勁較勝,勝敗之數(shù)不卜為知。”在人生實踐中,做人應(yīng)該堂堂正正,一身正氣,不欺人,也不要被別人欺。在逆境中不自卑,不氣餒,奮發(fā)圖強;在春風(fēng)得意的順境中不自滿,不驕傲,更不盛氣凌人,而是謙虛做人,處處小心謹慎,考慮問題追求縝密,只有這樣,在人生的實踐中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四、安排好自己,無為而治
太極拳有“十年不出門”之說,真可謂“十年磨一劍”。陳鑫講“拳雖小技,卻包羅萬象”。太極拳功效多,得也難。說其難是因為太極拳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拳理,而拳理講的大部分內(nèi)容是內(nèi)在的“東西”,俗稱太極拳內(nèi)勁,是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形式,非外在容易看到、觸摸到的“東西”,即便看到的也是內(nèi)在運動或變化通過外在體現(xiàn)而已。說其難是因為太極拳要安排好自己決非一日之功。太極拳有特定的身法、用意要求,只有通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練剛致柔,剛?cè)峒鎮(zhèn)洌?ldquo;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陰陽互為其根”的高級階段。太極拳平時走架是知己功夫,俗稱備身法;推手是知人功夫,只是平時打拳的運用而已,即所謂“打拳無人如有人,推手有人如無人”。不管是走架還是推手,重要的是安排好自己。兩人推手,自己無法要求對方是否用力,或用多大、何方向的力,但可以要求自己沾連粘隨、不丟不頂。在這種運動狀態(tài)中,無論對方如何跟自己“過不去”,自己都能從容應(yīng)對,處處得心應(yīng)手,實現(xiàn)“無為無所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感到有人跟自己“過不去”,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運用太極拳理——安排好自己來解脫煩惱。首先要學(xué)會“備身法”。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加強學(xué)習(xí),不斷實踐,獲得真才實學(xué),才能勝任現(xiàn)在或?qū)淼墓ぷ?。無論在何種崗位,都應(yīng)該成為貨真價實的“實力派”,不應(yīng)曇花一現(xiàn)。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更要用智慧和能力來體現(xiàn)自身實力,實現(xiàn)自身價值。其次,要學(xué)會用“心”去工作,“隨動而動”“靜觀其變”“韜光養(yǎng)晦”,工作中學(xué)會多動腦,適應(yīng)環(huán)境,適應(yīng)社會,隨遇而安。仔細想想,也許在自己不順心的時候往往不是別人跟自己“過不去”,而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不妨調(diào)整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逆向思維,自己遇到的困惑往往會迎刃而解,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循規(guī)蹈矩,得道為重
李雅軒在論述如何練好太極拳時指出,一是要得法;二是要有恒心;三是要有悟心。養(yǎng)虛靈生智慧以悟拳道,練好太極拳重在得道。太極拳將心意用法不對列為暗病,外形動作不對稱為明病。明病易除,暗病難改。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練拳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者,仍是太極拳的門外漢,這些人平時也不是不用功,不賣力,關(guān)鍵是用意不對,導(dǎo)致越練越偏,越練越錯。對此,王宗岳在《拳論》中明確指出:“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可見打拳重要的是明拳理,要打明白拳,不打糊涂拳,更何況練的是具有悟性才能得道的太極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