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濕氣重,艾灸五穴祛濕效果立馬見效
口中發(fā)黏,這是因為濕邪入里傷及脾臟,而“脾又開竅于口”,所以導致食欲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除口中發(fā)黏外,還應伴有吃什么都沒胃口,伸出舌頭一看,很黏膩。膩而色白,為寒濕,膩而色黃為濕熱。
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jīng)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jīng)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口中發(fā)黏,這是因為濕邪入里傷及脾臟,而“脾又開竅于口”,所以導致食欲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除口中發(fā)黏外,還應伴有吃什么都沒胃口,伸出舌頭一看,很黏膩。膩而色白,為寒濕,膩而色黃為濕熱。
艾灸之后,通常會貼清水膏,它不僅能保護灸處,而且能夠促使灸處化膿。但對毛發(fā)部位、指趾端,一般不需化膿,如疝氣灸獨陰、大敦;頭暈灸百會;鼻炎灸上星。病在皮部亦不必化膿,如灸疣子、帶狀皰疹等,灸后就不必貼膏藥。
我們都聽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不要諱疾忌醫(yī),也向我們闡述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病在淺層的病容易治,病在深層的病難治。
免疫力低下的身體易于被感染或患癌癥;免疫力超常也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結果,如引發(fā)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疾病等。各種原因使免疫系統(tǒng)不能正常發(fā)揮保護作用,在此情況下,極易招致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因此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容易生病。
助陽生發(fā)“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yǎng)陽助生發(fā)。春季對應五臟的是肝,所以主要以艾灸肝經(jīng),調理肝的氣血為主,可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有些人腸胃相當敏感,飲食稍微不注意,偶爾吃點涼的、酸的、辣的,立刻就腹痛、腹瀉。遇到這樣的情況,一般是用艾灸左側內關穴的方法來處理,標本同治。
自肩窩的位置稍用力敲打沿著手臂偏外側一直敲打到拇指指端,在肩窩、肘部、掌跟三個位置重點敲打。兩邊各敲打1-3分鐘,從上手臂到手腕,整條經(jīng)都要敲。
足三里有健脾利濕、舒筋活血、祛風散寒的功效。常灸足三里,能使人氣血充盈、經(jīng)絡通暢、面色紅潤。風寒濕邪及外傷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可艾灸足三里,配合膝眼、委中、陽陵泉等穴位一起治療,關節(jié)炎可配昆侖、懸鐘;踝關節(jié)疼痛可配丘墟、照海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