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人體上,有很多養(yǎng)生窩,它們就像人體的開關,經常按摩,可以促進人體代謝循環(huán),讓“人體機器”運作起來,擺脫病痛!
降壓安神摩眼窩
眼窩指眼眶之內的柔軟區(qū)域。輕閉雙目,用食指的指腹在眼皮上分別順時針、逆時針緩緩地旋轉按摩各10次,一天數(shù)次。
眼窩處有晴明、攢竹、四白、承泣、絲竹空等諸多穴位,通過按摩可緩解眼部疲勞,提高眼部機能,對近視眼、老花眼及用眼過度等引起的目赤昏花、視物不明有明顯改善作用。
按摩這些穴位還能鎮(zhèn)靜安神、改善頭痛,也可延緩眼周皮膚衰老,預防皺紋出現(xiàn)。
降糖要揉耳后窩
耳后窩位于雙側耳垂后方的凹陷處。耳后窩深層分布有迷走神經,通過刺激可使迷走神經興奮,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從而有效降低血糖。
此外,按摩耳后窩還可調氣血,預防糖尿病并發(fā)癥。
用雙手拇指緩緩用力按壓耳后窩,慢慢吐氣,持續(xù)5秒再松手,如此反復按壓10~15分鐘,每天午飯和晚飯后半小時各按摩1次。
滋陰降火揉腳窩
腳窩位于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是涌泉穴的所在處。
《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這個穴位對于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暈、焦躁等。
方法: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腰背酸痛揉腘窩
腘窩位于雙膝后區(qū)的菱形凹陷(彎曲時),委中穴位于膝部腘窩正中,是治療腰背病要穴。
尤其是對于突然發(fā)作,腰部劇烈疼痛,俯仰則痛加重,躺下難以轉側者,或痛勢劇烈可延及腿部,行步困難,遇到陰天,則酸痛加劇,局部常感寒冷。
平時可取坐位,用雙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xù)按壓20次左右,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按壓時,如果能搽上一點刮痧油或藥酒更好。這樣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
止咳利咽揉頸窩
頸窩位于喉結下方,胸骨上凹陷處。刺激頸窩可使肌肉緊張度下降,有止咳平喘作用。
頸窩是天突穴所在,為任脈穴位,位于頸結喉下四寸,胸骨上窩正中,具有寬膈和胃、降逆調氣的作用。
方法:用食指的指腹按揉頸窩,每次100圈,一天3~4次,力度以微微酸痛為宜。
也可取1/4片傷濕止痛膏貼在頸窩,一般半小時后即可感到咽部清爽,咳嗽、咽干、咽痛等不適隨之緩解。
瀉火通便揉腰窩
腰窩位于腰部脊柱左右凹陷處,雙手置于背后所接觸部位即是。兩手對搓發(fā)熱后,緊按腰窩處,稍停片刻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位,連續(xù)做50次,每天早晚各1次。
腰窩就兩側分布夾脊穴和背俞穴。夾脊穴屬于經外奇穴,背俞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受到歷代養(yǎng)生按摩的推崇。
清熱通絡拍肘窩
肘窩位于肘關節(jié)前面,是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的通行之所,分布著曲池、曲澤、尺澤等穴位。
當血液中代謝產物過多時,血液黏稠度增加,經脈氣血易滯留在肘關節(jié),經絡不通,引起心火肺熱亢盛,會出現(xiàn)咽喉腫痛、咳嗽痰黃、心煩失眠等證。
按摩肘窩的穴位可疏通經絡氣血,清熱祛濕,安神利咽。將四指并攏,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地連續(xù)拍打左右兩邊數(shù)次,拍打時要注意節(jié)奏。
“老佛爺”常用的“養(yǎng)生窩”你學會了嗎?不用費力去分辨穴位,只要找到這幾個“窩”,就能把健康揉到您身邊,不妨科普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