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一個模式練到底,值得提倡嗎?
摘要:第一階段講究落地生根,八面支撐;但是到了下一個階段,則是腳下如綿,虛實轉換;再到后面的階段,則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如有位拳家所說:“太極拳第一步慢練,第二步快練,第三步快慢相間,慢不可癡呆,快不可錯亂。”
太極拳訓練體系的系統(tǒng)化至關重要。從初級漸入高級,每個階段的訓練方式都能夠加以驗證,有其獨特的目的,和前面與后面的訓練又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從而練有所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
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往往相信“功到自然成”,只管天天練便罷,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一些太極拳愛好者,他們的練法讓我們感覺非常吃驚。他們練了二三十年,都是那么一種訓練模式。
就好比一個人刻苦學習小學課程,學了二三十年,最多只能說明他小學知識的根基比較扎實,而初中、高中和大學的課程都沒有接觸到,其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同理,這樣訓練,又如何能達到太極拳的上乘境界呢?
推手、盤架、技擊等任何一個要素,在不同時期的要求都不一樣,每個階段的訓練目的非常清晰明確。以太極拳的盤架為例,第一層次是以身帶手,第二層次則是以手領身,第三個層次則是以神運身。
第一階段講究落地生根,八面支撐;但是到了下一個階段,則是腳下如綿,虛實轉換;再到后面的階段,則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如有位拳家所說:“太極拳第一步慢練,第二步快練,第三步快慢相間,慢不可癡呆,快不可錯亂。”
所以,在學拳過程中,一個模式練到底,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