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有較大影響的一個拳種,它不僅因具有保健、技擊、陶冶性情、修養(yǎng)身心等功能,更以其有著深厚的哲學思想淵源而吸引著千百萬人們對它產生濃厚的習練與研究的興趣。
太極拳命名的“太極”二字來自《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論者據此常認為太極拳哲理源于《易經》。太極拳吸取易經陰陽辯證等觀點是事實,但從整個太極拳理論著述及拳法技術所表現(xiàn)的內容與特色來看,太極拳實際上運用了自先秦、經宋明以來三千年哲學發(fā)展的一個成果---太極哲理。此太極哲理發(fā)端于《易經》,中經道教內丹養(yǎng)生家陳摶等人的研究與發(fā)展,融貫儒、道、釋三家而形成《無極圖說》用于內丹修煉,后復由宋明理學家周敦頤等人繼承推演成為新儒家用以闡明理學奧秘的《太極圖說》。這一哲學滲入武術文化而產生了太極拳。所以,太極拳所體現(xiàn)的《太極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思想成果。
中國古代以修煉長生術為特色的道教自漢末產生之后,就不斷在古代哲學中吸取營養(yǎng)作為內煉術的理論。東漢魏伯陽所著煉丹經典《周易參同契》便以《易經》原理解釋煉丹。宋初著名道教養(yǎng)生家陳摶繼承了《周易參同契》等早期煉丹理論,又得到麻衣道者所傳《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礎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莊的陰陽學說,繪制出了對后世影響巨大的《太極圖》。此圖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極也。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一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陳摶以道家學說為核心,對傳統(tǒng)易學加以改進;并汲取某些佛教禪定學說,形成了他的內丹理論,又繪《無極圖》加以說明。《無極圖》的主要觀點是"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成佛"。通過修身養(yǎng)性,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最后達到脫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內丹“修仙”目的當然達不到,但道教內煉過程客觀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養(yǎng)生長壽的作用,至北宋中葉,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周敦頤完全采用了陳摶《無極圖》,但加上了不同的說明,用來作為理學宇宙生成論的學說。太極拳著名理論家王宗岳寫的有巨大影響的《太極拳論》,不僅汲取了周敦頤《太極圖說》的思想,甚至直接采用了《太極圖說》的某些語言。太極拳理論受太極學說的深刻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