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學(xué)好太極拳?石為開先生曾提出“敬、靜、定、慢、勻、柔、圓、松、整”九字訣,認為只要照此九個字去做,一定能把太極拳練好。因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不管是學(xué)太極拳也好,打或練太極拳也好,這學(xué)、打或練都是動的,與道家,釋家的所謂靜修,儒家的所謂靜養(yǎng)都不一樣。打太極拳要敬、要定、要慢、要勻、要柔、要圓、要松、要整都很有道理,明知是動的而要說靜,這真教人難以理解。不錯,學(xué)、打或練太極拳都是“動”的,請問與這“動”字相對的,是不是一個“靜”呢?《易傳》的相對“平衡原則”所謂陰陽開合,剛?cè)釀屿o……,都是相對的“平衡的”,其盈虛消長,不都是互為因果的嗎?所以《易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周濂溪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陽級而靜,靜而生陰。”王宗岳《太極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十三勢行功心解》說:“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如江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十三勢總歌》說:“靜中能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陳微明筆述楊澄甫之太極拳十要:“十,動中求靜,動靜合一。”李經(jīng)綸著《太極拳要訣》:“二,心靜。”他們對于陰陽動靜,都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見解,值得我們?nèi)パ芯浚グl(fā)揚。
一、什么叫“靜”
一塵不染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靜”。一般人只知求“清靜”于外面,不知求“清靜”于內(nèi)里,哪得“清靜”!一個真正懂得清靜的人,哪怕在鑼鼓喧天的戲臺下,絲竹繞梁的園子里,他照樣可以讀書,照樣可以學(xué)拳。如果他的雜念叢生,哪怕藏身深山幽洞,還是無法學(xué)好功夫的。所以吾人只要自性清靜,自心清靜,就清靜了。
修道,固必須先求內(nèi)靜,健身打拳,又何嘗不先求內(nèi)靜呢?打太極拳的人,看上去是軟綿綿、慢吞吞的,而對于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yīng),怎會卻是非常靈敏的呢?因為太極拳是采用“心靜用意”的練法,使大腦皮層在運動中獲得休息,中樞神經(jīng)既指揮了全身各器官機能的協(xié)調(diào)動作,同時也訓(xùn)練了神經(jīng)的靈活性。故凡上場打太極拳之人,無不先行立正站好,兩手自然下垂,下顎內(nèi)收,嘴唇微合,兩目平視,這就是先求心神兩靜的工夫,也就是渾然一體的動作。只有心神兩靜,寂寂空空,才能存得起真心,養(yǎng)得起真氣。在這個時候,手足雖然未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dāng)?shù),已俱寓于心腹之內(nèi)。所謂一志凝神,專主于敬,洗心滌慮,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黎明的前夕,就是黑暗,靜到極點自然就會動。這種動,完全是由心意導(dǎo)之引之。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四肢百骸無不隨意之所向而俱動。輕靈活潑,舒暢自然,從前一勢接后一勢,從此一勢接彼一勢,進退屈伸,顧盼開合,節(jié)節(jié)貫串,周身一家。打太極拳如果不能明白這種動靜陰陽的道理,那么他的一舉一動便有斷續(xù)之弊,快慢之間凹凸之缺,防身制敵固不可能,卻病強身亦不可得。
打太極拳固然要先得其靜,及其他運動亦莫不皆然。必先得其靜,然后能成其動。而這動與靜是互相依存,互為其根的。大則為宇宙,小則為魚蟲,無不如是。比如十三勢:掤、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雖眾八卦五行而有八法五步之稱,而十三勢中卻是以中定為主,其它十二勢都是輔的。中央戊己屬土,有土然后化生萬物。有中定然后有一切勢,每一勢都有中定。中定者,靜力也,是一切動作的支撐。動力得靜力之支撐,乃能從心所欲,快慢為之。輕靈而復(fù)無遲重之虞,靜之為用大矣。
二、動靜互根
印度瑜伽學(xué)者說:宇宙間有極為微妙之事,乃動與靜之兩極性,一切生命力,大至宇宙,小至螻蟻,無不藉動與靜兩種極性之協(xié)和合作,得以保持其生存。這是天地的自然法則,一點都不能勉強的。蓋“靜”就是萬事萬物之原體,宇宙間一切現(xiàn)象就在這原體中產(chǎn)生。比如田中的稻谷,其稻粒本是稻谷生長的原體,如果不把這籽粒埋藏于土中,不使有枝葉之生發(fā),那它的糧粒便永遠是靜的,稻谷的無限生機便微妙地永遠潛藏于靜體中。但是,經(jīng)過千變?nèi)f化的生長現(xiàn)象以后,結(jié)果又歸復(fù)與原來的籽粒一樣。所以老子說:“歸根曰靜。”人為萬物中之最靈敏者,由幼而壯,而老,而死,無一息不在動。且為七情六欲所迷惑,常常神馳心鶩,氣耗精搖,動而又動,真性盡失,哪能觀物御人,延年益壽?老子為了救世渡人,便發(fā)明了“以靜制動”的方法,教人“致虛極,守靜篤”。心中不滯一物,自性一動不動,去我本無,還我固有。不管他經(jīng)歷了多少千變?nèi)f化,其本質(zhì)永無增減,既有動的發(fā)展現(xiàn)象,亦有靜的復(fù)命本能。比如我們打太極拳或?qū)?,便要?ldquo;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的氣概。一舉一動,隱含八法五步,九宮六政,變動不居,周流寰宇,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yōu)檫m。所以太極拳的本體是無法(式)的,唯變即是法(式),但是,這變不是亂變的,古語說:“雖有智慧,不為乘勢,雖有茲基,不為待時。”必待敵人微動而先動,此非靜到純篤之境,是無法窺知敵人之微動的。老子說:“無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真正能做到無欲以靜,天下都可以正,何況我們自己呢?不過,這種純一靜篤之工夫,不是一學(xué)便會,一蹴可及之。必須日日練之,久久習(xí)之,默識揣摩,才能漸到從心所欲。昔日老師授徒,總是說“練、練、練,不停地練”,不能說他沒有道理??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靜不是一時容易做到之事,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說:“致虛極,守靜篤”,“濁以靜之徐清”。必須徐徐地“致”,慢慢地“守”,做到為孟子之不動心,做到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做到核子爆于頂而寂然不動,這才能“感而遂動”,這才能“以靜制動”。因此,可知太極拳之所謂“靜”,與老子之所謂“靜”,都是“動中的靜”,而同時也是“靜中有動”的,都是“靜在動中”,而同時也是“動在靜中”的,都是“動靜互根”,“動靜合一”的。打太極拳之所以要敬、靜、定、慢、勻、柔、圓、松、整,其道理就在于此。
三、以靜制動
太極拳如何“以柔克剛”?如何“以弱勝強”?如何“以靜制動”?這才是最實際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孫子在《軍形篇》里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又在《軍爭篇》里說:“不動如山,雖知如陰。……以靜待嘩,以佚待勞。”這是最平凡而又最高明之學(xué)問。上陣對敵交鋒,最要緊的是“知己知彼”,不能“知己知彼”,如何能來往于前后左右上下六方之間?如何能應(yīng)其所變而變?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當(dāng)其對國家民族世界大事下決心時,無不是先到農(nóng)莊或者山林去度假的。他們在世局大變之前夕,為什么還有那么好的心情去游山玩水呢?知事者曰:“非好玩也,取其靜也。”蓋心靜,則一心神,知己彼,從容應(yīng)對,制敵機先。心不靜,則精神不能專一,行動左右上下全無定向,哪能待嘩?比如推手,必須悉心體認,注意不能由己,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頂不丟,不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著何處,心就要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就是平時練拳,沒有人要當(dāng)有人在,久而久之習(xí)慣成自然,一旦真與人交手時,有人就當(dāng)無人在。這個樣子,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不為人制,人為我制矣。所以練拳或推手時,若稍有不得力處,便應(yīng)于虛實動靜中求之。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芍珮O拳講“靜”,并不是枯坐不動的“靜”,而是靜中有動的;不但是“靜中有動”的,而且是“以靜制動”的。這與《大學(xué)》所說:“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老子所說:“清靜,為天下正”,“我好靜,而民自正”,不謀而合。孫中山先生說:“窮理于事物始先之處,研幾于心意初動之時。”心意既動,便應(yīng)善用其清靜純一之道心,輔國愛民,救人濟世。絕不可以有欺師滅祖害理傷天之舉動。所以學(xué)太極拳之人尤其是藝高者,決不輕露于人,有養(yǎng)者,決不暴動其氣??v遇大敵當(dāng)前,無不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舉止從容,臨危不亂。及乎交手,亦不可專恃一己之長,量敵而進,待機而動?!兑讉鳌氛f:“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動則毫不遲疑,當(dāng)如長江滔滔不絕??芍@動與靜,善與惡,其樞機全在我心。王陽明說:“凡意志之所發(fā),吾心良知豈有不自知者?其善者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者,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于他人者也。”曾文正公說:“自修之道,莫難養(yǎng)于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是以自古圣賢,無不以養(yǎng)心為第一。蓋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而靜,自葆虛靈,天君有宰,百骸聽命,修煉得此,則物我兩忘,寒暑不侵。據(jù)說露禪公晚年,偶步于途,有人躡足其身后擊之,才及其身,即被震出尋丈。又說健侯公戲置小鳥于掌上,竟不能飛去。此皆虛靈靜篤之至,才有此驚人而不可思議之功夫。
四、結(jié)語
打太極拳,就是一開一合,一陰一陽,一動一靜。無論哪一式(勢),陽氣一動一周身,至于靜,一靜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動,陽氣即一周于身,一念予靜,陰氣予一周于身。氣動,氣靜仍歸宿于腎。一呼一吸,真氣之出入皆在于此。蓋陰陽之氣,就好像一個圓環(huán),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未曾斷絕,特有消息盈虛。所以陳微明先生說:“我身不動,渾然一太極,如稍動,則陰陽分焉。”打太極拳如果不知道動靜開合,正如一個中醫(yī)師不懂得虛實陰陽。我們不但要把“動則死”,“不動亦死”之道理弄得很清楚,還要把“不動不死”,“動亦不死”之道理弄得很透徹。這樣才能養(yǎng)成大氣度,才能得到真功夫,才能大智若愚,才能自強不息。要知“靜”并不是“寂”,“寂”是死的,而“靜”是生機勃勃的。我們只要看他有智無智,便可知他已靜未靜。因為心智之活動出于自然,從容中道,絲毫沒有刻意守雌的勉強情狀。下圍棋,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jīng)驗,一黑一白,一先一后,一動一靜,一強一弱,彼一著我一著,最后是虛極靜篤者勝。有一首詩說:“先左后右不為奇,一動一靜是圍棋。圍到山窮水盡時,突然一勢判雄雌。”這一勢是什么?敬請賢豪大德,有以教之。
鎮(zhèn)驚清熱,滌痰消積。用于小兒急驚,手足抽搐,角弓反張,食積痞滿,內(nèi)熱咳嗽等癥。
健客價: ¥22溫腎補脾,養(yǎng)血益精。用于脾腎虛損,腰膝酸痛,陽萎遺精,耳鳴目眩,精血虧耗,肌體瘦弱,食欲減退,牙根酸痛。
健客價: ¥78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用于陽虛胃寒所致的胃痛。癥見胃痛綿綿,畏寒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冷,慢性胃炎、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17補腎壯陽,益髓填精。用于腎精虧損,性欲減退,陽痿早泄,夜尿頻多,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白發(fā)脫發(fā)等癥。
健客價: ¥66補腎壯陽,益髓填精。用于腎精虧損,性欲減退,陽痿早泄,夜尿頻多,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白發(fā)脫發(fā)等癥。
健客價: ¥330補腎壯陽,養(yǎng)血,填精。用于腎陽虛損,陽萎早泄,性功能衰退。
健客價: ¥198益氣解表,疏風(fēng)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體虛弱、感受風(fēng)寒所致感冒,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嘔逆、乏力氣短。
健客價: ¥8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健客價: ¥40適用于敏感菌(不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如溶血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所致中耳炎、鼻竇炎、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等。
健客價: ¥9.5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咳嗽。
健客價: ¥14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涼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熱所致的身熱煩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jié);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9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于瘀血阻絡(luò)所致的骨性關(guān)節(jié)炎、軟組織損傷,癥見關(guān)節(ji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健客價: ¥17.8適用于治療全身強直陣孿性發(fā)作、復(fù)雜部分性發(fā)作(精神運動性發(fā)作、顳葉癲癎)、單純部分性發(fā)作(局限性發(fā)作)和癲癎持續(xù)狀態(tài)。
健客價: ¥32溫補氣血。用于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不溫,月經(jīng)量多。
健客價: ¥28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風(fēng)熱所致的咳嗽,癥見發(fā)熱、惡寒、胸膈滿悶、咳嗽咽痛;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13滋腎養(yǎng)肝。用于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fēng)流淚,視物昏花。
健客價: ¥13.5溫腎固精。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
健客價: ¥48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9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頭暈?zāi)砍啵Q耳聾,耳部疼痛,脅痛口苦。
健客價: ¥15養(yǎng)陰潤肺。用于肺腎兩虛,咳嗽氣喘,咽干口燥。
健客價: ¥43散風(fēng)活血,舒筋止痛。用于中風(fēng)引起的筋脈掣痛,肢體麻木,行走不便,腰腿酸痛,頭痛頭昏等。
健客價: ¥37.9補中益氣。用于體倦乏力,內(nèi)臟下垂。
健客價: ¥9.38散風(fēng)明目,消障退翳。用于目翳外障,視物不清,隱痛流淚。
健客價: ¥48疏散風(fēng)熱,清熱利濕,宣通鼻竅。主治風(fēng)熱犯肺、濕熱內(nèi)蘊所致的鼻塞不通,流黃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竇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