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渴望安定,又向往流浪,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需要,卻同時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里。在流浪的路上,我們接近更本真的狀態(tài),而當你過分沉迷于“流浪”時,也許你的現(xiàn)實生活已經有了太多了規(guī)則和禁錮。
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只為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只為溫暖我的人……
劉歡這首《在路上》唱出了我們的心聲。
心理學家李子勛說:“渴望像游牧民族那樣過著永遠在路上的流浪生活,和人們對安定的渴望一樣,是深植于每個人內心的集體無意識。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情結交織于每個人的生命里,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平復。”
“這種浪跡天涯的情結是跨越時代、超越個體的,以前居住在山里的人從出生到老死,一生都不離開一個地方,那不是人們不想去外面,而是交通不便、經濟不發(fā)達,沒有辦法實現(xiàn),一旦有了可能,這種本能就開始顯現(xiàn)。”
高速運轉的現(xiàn)代社會將人性高度壓抑,我們就像機器上的零件,周而復始地旋轉,這讓我們浪跡天涯的沖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強烈;與此同時,現(xiàn)代科技、經濟的發(fā)展又使得人們對存在的好奇有了更廣泛意義上實現(xiàn)的可能性。
渴望安定又渴望流浪
人的性格是如此多重。我們一方面想要安定、安全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又強烈地感到“無限的陌生世界”在召喚。一方面,我們想“居有定所”——面對同樣的人、同樣的地方、專一的性生活……而另一方面,我們又想逃離由家庭和夫妻組成的“幸福獄室”,掙脫鐐銬。
“安定與流浪都是我們的集體無意識。”精神分析師向程這樣解釋——
原始人類過著游牧生活,哪里有可供生命存活的資源,人們就在哪里居住一段時間,接著流浪到下一個地方。這樣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的祖先會遇到災難、會受傷,會受到野生動物的襲擊。為了規(guī)避對未知和災難的恐懼,人們結伴而行,慢慢地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聚集成村落、城市。
然而,發(fā)展至極的現(xiàn)代都市又在現(xiàn)代人的集體無意識中留下新的創(chuàng)傷——對自然人性的極度壓抑與禁錮。生活于現(xiàn)代都市的我們對“安定文化”顛覆的渴望是如此強烈,它以各種形式在人們的心靈及行為中迸發(fā)。
只要上網漫游,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種出走的沖動。登錄各類“出走網站”,不計其數(shù)的帖子,征友共同徒步穿越陌生山林、自駕車出游、城內一日游……如果你愿意,今晚你就可以參加一個夜間穿越冰河的活動。
往外跑的同時也在往里跑
“兩年前的一天,接連幾天的會議翻譯讓我快窒息了”,在日企供職的37歲的日語翻譯紫煜回憶她第一次出逃的經歷:“什么也顧不上了,我?guī)缀跏潜汲鲛k公室,跑到公司附近的日壇公園,我大口地呼吸著那里的空氣。
后來這成了我的一個習慣,每個假期,我都會迫不及待背上行囊,奔向遠方。我覺得只有到大自然里,我才找回真正的自己,就像回到小時候。”
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認為,人類只有被判處的自由。我們被拋擲到這個世界,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當代都市人的處境卻正好相反——“人們的自由度越來越少,看似千種萬種選擇,實際卻無從選擇。”向程說,在這個“安定”的文化中,我們所有的東西似乎都被強大的外界左右。工業(yè)、后商業(yè)化的發(fā)展,非人性化的規(guī)則,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朝九晚五、上下班刷卡,一周又一周,永遠忙不完的工作和家庭瑣事……我們就像高速運轉的陀螺,不斷在同樣的軌道里運行;文化也開始傾向于指向一個經濟目標,不斷干預人們的生活、忽視心靈的自由;科技進步,技術層面變化速度之快,給個體的感受就是——一切都不可控制。
人性被淹沒在社會運轉的表象之下,外部世界控制了我們的命運,而流浪則是我們去尋找、掌握自己的命運。心理專家朱建軍說:“往外跑的同時也在往里跑,流浪是尋找自我的過程,我們需要看到自我的不同側面。”
在別處遇見他人
米歇爾·馬費索利是法國的一位心理學家,他出版了《論游牧生活》一書。他認為,人們出走是為了“接觸”他人。人們需要“成堆相聚”、結隊而行。即使是單獨出游,我們潛意識仍然會有一個目的——在別處遇見他人。
“廣義而言,這種接觸他人的沖動也是一種性能量。力比多(性欲)傳送的方式是多樣的,并不僅僅局限于性行為本身。”米歇爾·馬費索利解釋說,只要觀察一下那些有組織的旅行,或是旅行俱樂部就明白了。我們可以不喜歡這類的旅游。然而,旅行團里的所有人,相互追逐,參加各類集體活動……都在尋找一種“熱烈的氣氛”。
我們想擺脫夫妻的“圈地”,擺脫相對無語的老夫老妻的生活。只是想單純地接觸!想感受、想貼近他人而已!就像當我們在尋找一家餐館時,第一反應就是要看看那里是不是有許多人就餐。這不僅表明我們在用眼睛度量餐館質量,同時也說明我們只是不想在沒有人氣的地方吃飯。
已近不惑之年的山羊是一位老驢友,經常在綠野網站組織周末近郊一日游的徒步穿越活動。他說,除了風景,最喜歡在外出中結識朋友:“無論你是百萬富翁,還是無業(yè)游民;無論你是管理上千人的老板,還是一個普通的白領,在這里都是驢友,沒有虛榮、虛偽,只有謙卑和包容,共患難,甚至連一口水都分著喝。”
向程認為,游牧的過程是現(xiàn)代都市人短暫掙脫社會化、符號化,回歸本體狀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團隊里,外在標簽暫時不起作用,人就是一個生命體,這時,生命之間的愛的力量會更強。
流浪是每個生命的真實處境
無論我們迅速搜索,為自己搞定一張前往異國的機票,還是漫無目的地出發(fā),在居所附近溜達;無論你是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另一座城市生活,還是上網進入一個陌生的社區(qū),以另一個身份在交友室與某人聊天;無論你是從這個公司跳槽到另一家企業(yè),還是僅僅在生活中體驗著各種角色的變化……我們都在有意無意地體驗著流浪的感覺。
“生命本身就有遷移變化的本性,就像水需要流動一樣。”李子勛說:“這也可稱之為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索本能。人的體驗由兩部分組成,擁有的,即已獲得的;未知的,想擁有更多。不斷地去旅游,結識新人,不斷地變換角度、角色,就可以不斷地把未知變成已知。”
“生命即是體驗,一個生命要靠體驗來完成。從這個角度說,流浪是每個生命的真實處境;在路上——是真實也是唯一的選擇。”
精神分析師向程認為,如果由于過分癡迷于某一個具體的“流浪”活動,以至于影響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狀態(tài)而成為你的另一個煩惱的話,實際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面臨著巨大的受控感。
青少年時代浪跡天涯的沖動是最強烈的,因為我們要掙脫父母以愛的名義施加的控制。所以,當我們開始過分依賴“流浪”這種方式的時候,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受控感是否過強,是否現(xiàn)實生活的規(guī)則、教條讓你感到被禁錮,讓你迷失了目標和方向?
米歇爾·馬費索利說:對我來說,行走,遠足是一種習慣性的游牧生活。每一回都是一次新的歷程,不過我都是在比較熟悉的地方行走。我漫無目的地出發(fā)……在我家的周圍遛達。我很早動身,差不多在早上6:00。努力讓自己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出家門,去體驗“世界之晨屬于我”的感覺,身心無比振奮。與此同時也有著與熟悉的生活割裂、與溫暖的床、另一個人的身體分離的感覺。這是一種近乎動物性的、狂虐的享受。
補腎健腦,養(yǎng)心安神。用于心腎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心煩、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少氣懶言、脈細或沉無力;神經衰弱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40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用于肝郁陰虛型失眠癥,癥見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眠、頭暈乏力、煩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健客價: ¥36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用于肝郁傷神所致的失眠癥,癥見:失眠多夢,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脅苦滿或胸膈不暢,口苦目眩,舌邊尖略紅,苔白或微黃,脈弦。
健客價: ¥42補腎健腦,養(yǎng)心安神。用于心腎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心煩、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少氣懶言、脈細或沉無力;神經衰弱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36安神。用于神經衰弱和失眠。
健客價: ¥49補心安神。用于失眠、頭暈,健忘。
健客價: ¥20補心安神。用于失眠、頭暈,健忘。
健客價: ¥281.治療Sj?gren綜合征(口、眼、鼻干燥綜合癥)的干燥癥狀,糾正因服用某些藥品(如安定劑、 抗抑郁藥、抗帕金森病藥等)引起的藥源性及U咽區(qū)接受放射治療后引起的口干癥。2.用于膽囊炎、膽結石, 并用于伴有膽汁分泌障礙的慢性肝炎輔助治療。
健客價: ¥12.9刺烏養(yǎng)心口服液:健脾補腎,養(yǎng)心安神。用于脾胃氣虛,心腎不交所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食少倦怠,失眠健忘,心悸氣短。 百樂眠膠囊: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用于肝郁陰虛型失眠癥,癥見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眠、頭暈乏力、煩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健客價: ¥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