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給大家推送了分手套路大全以后,大家紛紛疑神疑鬼地在后臺給我發(fā)私信,“我男朋友這樣,是不是在使用回避的分手策略!”之類的。
我哭給大家看喔,真的不是在慫恿大家去懷疑另一半的。
不過呢,對于總回避你,尤其是在吵架時回避你的男友,他可能真的不是要分手,有可能是“沉默式”溝通者。今天分享這篇舊文給大家看,也許能幫你打破無法溝通的僵局。”
“一吵架他就不說話,我看這戀愛他是不想談了吧。”
朋友最近又找我抱怨,發(fā)出了這句感嘆。她跟男友戀愛的這幾年,每次到有爭執(zhí)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在跟一塊木頭樁子吵架。
在親密關系中,溝通過程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比如:
抱怨、偏離主題、操縱、強制……等等。
但這些不良問題起碼還都建立在,雙方有言語交流的基礎之上。
比這些更嚴重的溝通問題其實是:對方根本不和你溝通!
一方越是著急上火,另一方就越是低頭沉默。
你在生活中,有遇到過這種“沉默式”的溝通對象嗎?
聽起來,問題都集中在那個“不說話”的人身上,Ta的沉默是造成雙方溝通障礙的唯一問題。
但實際上,任何互動都包含了兩個人的行為。沉默,就是Ta參與互動的方式。
這常見于要求/回避型溝通模式(patternofdemandingandwithdrawing):
雙方在溝通中,一人處于不斷提出要求的狀態(tài),心急火燎,指責對方:“你倒是說話啊!”“你一聲不吭是什么意思?!”
而另一人則傾向于回避沖突,動不動就叫別人冷靜一下,然后自己消失,連架都吵不起來。
結果兩個人,一個越冷靜越生氣,一個越沉默越憋屈。在不斷地逼迫和退讓之中,都降低了對關系的滿意度。
通常在什么時候,Ta會不想說話?
1“要不我們先冷靜一下”
對于一些人來說,在情緒強烈的時刻,是無法進行理性思考、討論問題的。
或者,在情緒頂峰的時刻(所謂“氣頭兒上”),有的人可能會害怕自己說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話。所以,通常想要通過“冷靜”來解決問題。
強烈的情緒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過重的認知負擔,所以一發(fā)生沖突,他們就立刻躲得遠遠的。
他們通常會認為情緒是問題的起源,但事實上,有些情緒的發(fā)生也許正是解決問題的契機。而當情緒消失,解決問題的動機也就弱化了。
但解決問題的動機弱化,并不代表問題就消失了。“冷靜”以后,再提起問題的另一方,總會被當成“無理取鬧”,甚至可能引發(fā)新的一輪爭執(zhí)。
2“這件事,我沒法跟你談”
“敏感、禁忌話題”是在親密關系中使人沉默的另一項重要原因。比如:前任、性經(jīng)歷、家庭等等。
另外,在親密關系中,最常見的禁忌話題,其實是關系本身的狀態(tài)。在一項調查中,68%的受訪者都承認,不想與伴侶談及他們戀愛關系的現(xiàn)狀或未來。
正因為覺得有些話題過于微妙,不好跟對方公開討論,所以我們發(fā)展出很多拐彎抹角的測試。比如:煞費苦心制造困難讓伴侶來克服,看對方對自己是否忠貞;找理由暫時分開,來考驗對方在歡迎自己回來時是否熱情……
這一切像是自尋煩惱,也給對方增添緊張和壓力,卻都源于:我們不敢直接詢問對方,在關系中,有太多“不能談”的話題。
3“我懶得跟你解釋”
這句話簡直是吵架時的炸藥,如果在前面加一句“隨便你怎么想”,那爆炸效果就是幾何級增長。
這句話的背后,是想要避免溝通所引發(fā)的更大麻煩,所以干脆拒絕溝通:“你這問題太幼稚了!我解釋反而更說不清。”
石墻(stonewalling)就是指拒絕回答問題或拒絕合作,而退守到石頭般冷漠的沉默中去的溝通不良模式。
當以上這些情況發(fā)生時,“沉默”像是一種保護機制。反正一說話就要吵架,還不如不說。
但沉默能逃避一時的沖突,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雙方的禁忌話題越來越多,總是回避沖突,那么終會影響關系滿意度。
如何打破要求/回避溝通僵局?
對于上火(要求)的一方:
1.傾聽的態(tài)度
有時候對方的沉默,是對于另一方過于逼迫的反擊。也許上火的一方可以先試著放下激烈的情緒,不要試圖去逼問對方“為什么不說話!”,并且先擺出傾聽的態(tài)度,讓對方感受到,我是可以聽進去你的話的。
2.確認的力量
除此之外,當對方沉默時,不要妄加猜測Ta的想法,或者用自己的猜測去替代對方的真實想法。有時候我們容易主觀預判,以為自己已經(jīng)了解了對方的態(tài)度,進而說出“我以為你是那樣想的”、“你不說話,我以為你默認了”之類的話。對于這些“想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確認、直接詢問對方的意見。當然,提出直接的問題并不代表要以逼迫的態(tài)度。
對于沉默(回避)的一方:
1.現(xiàn)在不說≠永遠不說
當雙方都被情緒和壓力纏住而感到疲憊時,暫時的回避確實能夠讓雙方緩解焦慮,這是有效的回避。但習慣于沉默的人需要意識到,回避沖突,并不等于沖突自然消解。
保持表面的和平,只會引來之后更大的矛盾。因此,當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直接面對,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其實是最高效的溝通方式。習慣回避型溝通的人可以試著
2誰也沒有讀心術
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錯覺,認為他人應該可以通過我們的非言語線索,來判斷出我們內心的活動。比如有時會想:“我都表現(xiàn)得這么明顯了!Ta難道看不出來我正在生氣/不想說話?”
但我們不是三體人,不能把思維時刻準確展現(xiàn)給對方。所以需要依托言語,才能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想法。
當與他人溝通出現(xiàn)問題時,沉默也許是最容易的選擇,但絕不是最好的選擇。與其沉默著讓別人去猜測,造成更大的誤會,不如,我們就好好吵一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