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術適應證
移位超過1mm的不穩(wěn)定踝關節(jié)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什么是不穩(wěn)定?如何確認?
二、手術時機選擇
1.受傷6-8小時內無明顯下肢腫脹者或有開放性傷口的病人,急診進行手術。
2.受傷時間超過8h并有明顯腫脹者,應先對骨折進行手法復位并臨時石膏固定、患肢RICE治療,腫脹消退后行手術治療。
3.中西醫(yī)結合在踝關節(jié)骨折中的作用
三、外踝骨折的處理
1.腓骨骨折固定方式:3.5mm鋼板、拉力螺釘、可吸收釘、克氏針張力帶等。
考慮問題:中上段骨折是否處理?鋼板?克氏針?曠置?
關鍵看腓骨長度旋轉是否糾正,直接影響下脛腓聯(lián)合是否穩(wěn)定。
2.腓骨長度和旋轉的恢復
術中判斷:患側X線透視、距小腿角是否恢復、必要時雙側對比
四、內踝骨折的處理
螺釘、克氏針張力帶、可吸收螺釘、鋼板固定
注意:
1.骨折線在內踝上方(脛距關節(jié)面頂部以上)呈矢狀面垂直向下,骨折塊較大,如行前述方向固定可能會導致骨折向上移位。
2.螺釘方向應以平行脛距關節(jié)面為宜或行鋼板固定以增加穩(wěn)定性。
五、后踝骨折手術適應證
六、后Pilon骨折
七、合并后踝骨折手術體位選擇
1.漂浮體位,先側臥處理外踝和后踝,再仰臥處理內踝。
2.俯臥位,同時處理后踝和內踝。
優(yōu)勢:后踝顯露與固定視野好;弊端:外踝與內踝處理較不方便
3.仰臥位,4字后內側切口處理后踝
八、術中判斷后踝骨塊復位
1、外旋50°側位,避開腓骨鋼板遮擋
2、術中CT應用
3、關節(jié)鏡檢查
4、腓骨克氏針臨時固定,后踝復位固定后再行腓骨鋼板固定
九、后踝骨塊內植物選擇
1.接骨板
優(yōu)勢:生物力學強度;弊端:剝離范圍大,肌腱粘連,注意馬韁繩畸形的防治。
2.螺釘
十、合并下脛腓聯(lián)合損傷的手術治療
(一)下脛腓聯(lián)合損傷的診斷
1.X線檢查
脛腓間隙在前后位X片上>5mm,踝關節(jié)內側間隙在踝穴位>4mm,但X線診斷可靠性差,與健側對照。
2.三維CT、MRI有重要診斷價值。
Suture-button注意事項
1.腓骨長度已經(jīng)獲得恢復
2.用2根固定防止旋轉不穩(wěn)定
3.Edon-button應用不合適
4.可以螺釘加Suture-button
(二)彈性固定
1.單紐扣鋼板
2.雙紐扣鋼板
3.紐扣鋼板與螺釘聯(lián)合應用
4.脛腓鉤
優(yōu)勢:保留脛腓骨遠端生理活動范圍;無需二次取出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