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忽冷忽熱,很多寶媽說自家孩子發(fā)燒感冒、鼻塞......怎么辦?小兒推拿來支招~
昨日上午,小仙女請來了鎮(zhèn)海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主任畢美芬來為大家講解小兒推拿療法。
小兒推拿療法是通過醫(yī)生對小兒體表的經(jīng)絡穴位施以各種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手法。小兒臟腑嬌嫩,肌膚柔弱,要求手法輕柔深透,適達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
功效:調整臟腑陰陽、調和氣血。
適應癥:呼吸系統(tǒng)--發(fā)熱、咳嗽、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體質保?。?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www.hbyuguan.com/yyzd/xaohuaxitong/' target='_blank'>消化系統(tǒng)--腹瀉、腹痛、厭食、疳積、便秘;神經(jīng)系統(tǒng)--夜啼;內分泌系統(tǒng)--生長發(fā)育遲緩;新生兒--黃疸、便秘。
常用操作手法:推、揉、按、摩、掐、捏、運、拿等。
小兒退熱四大推拿手法
位置:兩眉中至前發(fā)際線成一條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自眉心向額上交替直推至天庭,稱推攢竹,此操作法又稱開天門。
次數(shù)::30~50次
作用:祛風散寒,醒腦,明目。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神萎靡,驚惕不安等。
臨床應用: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外感內傷均宜。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多與推太陽,推坎宮等合用;若驚惕不安,煩躁不寧,多與清肝經(jīng),按揉百會等配伍應用。對體質虛弱出汗較多,佝僂病患者慎用。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條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或推眉弓,亦稱分頭陰陽。
次數(shù)::30~50次。
作用:醒腦,明目,散風寒,止頭痛。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
臨床應用: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多與推攢竹揉太陽合用;若用于治療目赤痛,多和清肝經(jīng),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用掐案法,以增強療法。
位置:眉后凹陷處。
操作:用兩拇指橈側自眼向耳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揉運為補,向耳方向揉運為瀉。
次數(shù):直推約30次,揉30~50次,運約30次
作用:祛風散寒,明目。
主治:感冒發(fā)熱,有汗無汗頭痛,目赤痛。
臨床應用:推揉太陽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推太陽主要用于外感發(fā)熱。若外感表實頭痛用瀉法,若外感表虛,內傷頭痛用補法。
位置:耳后入發(fā)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稱按揉耳后高骨?;蛴闷?、運法。
次數(shù):揉30次,運30次,拿、掐各3~5次。
作用:清熱熄風,鎮(zhèn)靜安神。
主治:感冒、頭痛、驚風、痰涎、煩操不安。
臨床應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風解表,治感冒頭痛,多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煩,治療神昏煩躁等癥。
小兒鼻塞四大推拿手法
穴位: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的鼻翼兩側,在鼻翼旁外緣的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手法:進行按摩時將兩手指尖螺紋面置于迎香穴處,做旋轉揉搓約50-100次。
穴位:山根穴
位置:山根穴位于小兒兩目內眥連線的中點上,處于鼻根的低洼處。
手法:按摩時用中指指腹螺紋面著力,按揉兩目內毗連線的中點處山根穴約100次左右。
穴位: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位頭部枕骨之下,在胸鎖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時虎口張開,用拇指和食指嚴重脖子向上推至枕骨下的凹陷處即為風池穴。
手法:對小兒進行按摩時注意將雙上肢肘關節(jié)屈曲,兩手上舉,左手固定小兒頭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起按揉雙側風池穴50次。
穴位:委中穴
位置:委中穴位于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
手法:用兩手拇指指端置于兩側委中穴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