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17
足少陽膽經(jīng)之上關
別名客主人、客主、容主。是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的交會穴。
【取穴】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穴性】聰耳,開竅,利牙關,安神志。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穴】
配聽宮、聽會、翳風、太溪,疏風清熱,治耳聾、耳鳴。
配下關、頰車、巨髎、合谷,祛風止痛,利牙關,治牙痛。
配太陽、絲竹空、外關、合谷,泄熱止痛,治偏頭痛。
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
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jié)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
1.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不宜過深,否則會引起張口困難。
2.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每日一穴-18
足少陽膽經(jīng)之頷厭
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的交會穴。
【取穴】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穴性】清熱散風,止痛。
【主治】五官科病癥,如: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穴】
配絲竹空、光明、支溝、曲池、太沖,治目眩。
配太陽、列缺、風池、外關、懸顱,清熱散風止痛,治偏頭痛。
配絲竹空、支溝、光明,清頭目泄火,治目眩。
配百會、大椎、腰奇、水溝、后溪,鎮(zhèn)靜安神抗癇,治癲癇。
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
1.向后平刺0.3-0.4寸。
2.艾條灸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