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話題】慢病防控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美國著名華裔科學家MIT張鋒教授團隊是該領域的領先小組之一,最近發(fā)表論文提供了一種更好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他們根據(jù)生物進化理論,在細菌蛋白庫中尋找更理想的DNA切割酶,獲得了成功,使該技術超更簡單、更便宜、更快、更準等方向上邁進一大步。
剛剛結束的倫敦 2015 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ESC 主席 Fausto Pinto 教授提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全球 51% 女性、42% 男性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
與典型發(fā)育兒童相比ASD兒童的腸道菌群發(fā)生了變化。因為ASD兒童總細菌多樣性較低,研究者認為缺乏有益的腸道菌群會損害神經系統(tǒng)的健康。
一個老年病學專家小組總結稱,療效不太確定的藥物(MQBs)——效果有限,有不必要的風險或兩者都存在——在生命末期使用是不合理的。專家小組認為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和加蘭他敏)是MQB中的一類。
自2006年以來,很多縱向研究對那些似乎能夠修飾帕金森病風險的環(huán)境或行為因素進行評估。本綜述描述了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學,并對過去10年有關帕金森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重點介紹。
從國際市場的視角來看,我國的制藥產業(yè)要想滿足國際標準及要求,共享國際市場這塊更大的蛋糕,應著力從仿制藥大國轉型為仿制藥強國
與部分血運重建組相比,完全血運重建組的凈不良臨床事件的風險較低(8.5% vs. 29.5%; HR = 0.25; 95% CI, 0.16-0.38)
結果發(fā)現(xiàn),1293例患者共發(fā)生1352例大出血事件。整體大出血發(fā)生率(基于個人首次大出血事件)為2.84(95% CI,2.69 to 3.00)/100人年
多系統(tǒng)萎縮(MSA)是一種災難性和致命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千差萬別,并以帕金森綜合癥、小腦性共濟失調和自主神經衰竭最為常見。
研究人員對參與“非裔美國腎臟疾病和高血壓研究”的1044例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尿氨排泄量是否與CKD患者遠期臨床終點獨立相關。次要終點:24小時尿氨排泄量是否與無基礎酸中毒CKD患者酸中毒、臨床不良結局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