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民:戒煙主要靠意志力
手機時間馬上要跳到凌晨,33歲的馬麗依然面對著自己的14寸筆記本電腦,屏幕的幽光照在臉上,她緊縮眉頭,眼睛盯著一個3000多字的word文檔,已經半個小時了,還是不知道從哪里開始修改。習慣性地,她伸手拿起桌上的煙盒和打火機,猶豫了幾秒鐘,還是點上了。
馬麗開始抽煙是在2012年,那時她在廣州一家雜志社工作,因為晚上常常要加班,容易犯困,有時候還會遇到才思枯竭的情況,就想找點東西來提神。最初想過喝咖啡,但胃不太好,不敢一直喝,香煙就在此時進入了她的生活。
吸煙能提神主要是尼古丁在起作用。尼古丁被吸入人體后只需8秒鐘即可到達人的腦部,刺激人的神經系統(tǒng),引起大腦皮層強烈興奮。/quanjing
“吸煙之后有一種祥云繚繞的即視感,靈感蹭蹭的。”這樣的“好處”讓馬麗欲罷不能,一吸就是7年,但“過了30歲之后,身體明顯不如20歲,就有了想戒煙的想法”,去年出現咳嗽的癥狀,戒煙的想法更強烈了。
要戒煙,馬麗首先想到的用電子煙替代,特意入手了兩款國外的電子煙,然而并感受到實際的戒煙效果,加上跟實體煙的入喉感差異很大,便扔在了一邊。戒煙的想法并沒有消失,只是熬夜加班時還是會不自覺地抽一根,馬麗總結:“戒煙這事兒主要還是靠意志力和自覺性。”
中國有3億煙民,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其中有16.1%表示會在未來12個月內戒煙。雖然比例算不上高,但將近5000萬人的戒煙需求依然是巨大的。
想戒煙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第二步:怎么戒煙。問一下身邊的煙民可能會得到五花八門的答案:吃戒煙糖、包里隨時裝著零食代替煙、多喝水、用電子煙替代。一番折騰下來,若是戒煙失敗,很多人也會像馬麗一樣歸因于“戒煙靠意志”,自己的問題主要是意志力不夠。
網上也有鼓勵戒煙者的段子:“真正憑意志力戒煙的男人還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到的?”但事實是,大部分人的確無法憑借意志力戒煙,“干戒”的方式效果本就極差。數據顯示,保證一年不吸煙的成功率僅為3%~5%,90%的還會復吸。戒煙與意志力相關,但又不只是意志力的事情。
有調查顯示,煙齡越短,戒煙越容易。
戒煙難,難戒煙,于是醫(yī)院的戒煙門診應運而生。1996年我國第一個戒煙門診在北京朝陽醫(yī)院開設,近幾年因為控煙條例的出臺,從北上廣一線城市到地市級醫(yī)院,戒煙門診可謂遍地開花。
尷尬的是,來醫(yī)院戒煙的人少之又少,戒煙門診常常冷冷清清。
走訪:戒煙門診量慘淡,一個下午一個號
2015年6月1日,《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個要求室內公共場所完全禁煙的制度。與此同時,北京各個醫(yī)院開設戒煙門診也走在全國前列,全市有61家醫(yī)院開設了戒煙門診,10家達到規(guī)范化戒煙門診標準,39深呼吸(ID:shenhuxi39)隨機走訪了其中的7家三甲醫(yī)院。
進入這7家醫(yī)院門診大廳,都很容易看到“禁止吸煙”“無煙醫(yī)院”的標識,但卻沒有戒煙門診的提示。當我們帶著“咱們醫(yī)院有戒煙門診嗎”的問題去求助咨詢臺或導診臺的工作人員,有5家的第一個回答是“沒有”或“沒聽說有這個門診”。
有兩三家醫(yī)院是另外一名工作人員提醒“有”,但更詳細的也說不太清楚,因為戒煙門診往往由呼吸科、心內科等科室兼職,他們建議再去相關科室分診臺問一問,其中一家醫(yī)院科室分診臺護士表示,戒煙門診“以前有,現在沒有了”。
確定這家醫(yī)院有戒煙門診后,如何掛號呢?在掛號平臺,部分醫(yī)院的科室列表中直接列出了戒煙門診,掛號比較容易,但有些醫(yī)院掛號系統(tǒng)沒有那么明確的標注,這就考驗患者的掛號技能了。患者可以嘗試直接掛呼吸科、心內科的號,或者先查一下醫(yī)生的專業(yè)擅長再掛號。
線上掛號不容易,線下也不太好找。在北京北四環(huán)邊上的一家三甲醫(yī)院,我們在呼吸科轉了一大圈才找到戒煙門診。這家醫(yī)院日均平均接診量超過15000人次,呼吸科診區(qū)也是人來人往,叫號聲此起彼伏,當天下午三點,其他診室門口的叫號屏幕已經排到了幾十個號,甚至上百個號,旁邊較為冷門的職業(yè)病門診也排到了7號,但戒煙門診的號依然停留在1號,等候患者那里也是空白。
戒煙門診與以往大三甲醫(yī)院人滿為患的印象極不匹配,39深呼吸(ID:shenhuxi39)采訪到北京朝陽醫(yī)院戒煙門診的負責人梁立榮主任,2015年北京實施控煙條例實施后,她接手了戒煙門診,“以前一周能有4~5個患者就不錯了”,后來一天能有4~5個,到現在一天能有10個。
“有些戒煙門診,一年200個,我們可以做到一個月200個。”來戒煙門診的人數在數字上有這樣的變化,梁立榮已經覺得不錯了。
這樣的情況并非只出現在北京,根據媒體報道,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戒煙門診,運氣最好的時候,一天能有5個人;湖南湘雅醫(yī)院劉海洪教授曾公開表示,每個月的門診量不到10個人。
關于戒煙門診,很有意思的是,一邊是已開設的戒煙門診遇冷,一邊是各地市醫(yī)院的戒煙門診或戒煙門診試點還在相繼設立,王辰院士等專業(yè)人士也一直呼吁普遍設立戒煙門診。
這一冷一暖頗值得玩味。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到2030年我國15歲以上人群的吸煙率應降至20%,而中國疾控中心2019年發(fā)布的全國控煙調查報告則顯示,2018年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6.6%,任務依然艱巨。
我國煙草使用情況。/《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開設戒煙門診,為煙民提供戒煙服務是完成20%這個既定目標的方式,而為了鼓勵戒煙門診的推開,不少地方將戒煙門診納入補貼項目,如江西南昌市曾提出“開設戒煙門診的醫(yī)院補助4萬元”。相應的,戒煙門診也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如每周至少開診一次,每次半天,每年至少接診200人。
政策鼓勵之下,遍地開花,但在多地頻繁遇冷的情況下依然一刀切地推廣,不免讓這件事淪為形式主義,畢竟戒煙門診的初心是提供真實的戒煙服務。而想達到這一點,不能只盯著戒煙門診數量,更需要對戒煙門診更多的支持,讓每一個開設的戒煙門診發(fā)揮作用。
別看戒煙門診存在感低,可真正想作為一個科室運作,需要的投入一點也不少。
比如資金,梁立榮主任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現階段,戒煙門診沒有盈利能力,醫(yī)院在水電費方面給予了補貼支持,她還拿出了自己的課題經費,補貼給出診醫(yī)生,提供后期隨訪電話的費用等。
“現在的支持不多,不過總比沒有強,我們已經很知足了。”梁立榮和另外3名戒煙門診的大夫一直在堅持做戒煙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