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暑毒外蒸,飲食宜增咸減甘,注重清淡營養(yǎng)。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不需勉強進食。做菜時可適當放些姜、蔥、蒜、醋,開胃又殺菌。盡量食用溫和軟嫩的食物,避免過度進食生冷、冰凍瓜果及辛辣油膩之品。天氣炎熱,可多喝綠豆湯、溫開水、酸梅湯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有清熱祛暑、利尿消腫的功效。
除此之外,酷暑時節(jié)出汗較多,易耗氣傷陰,所以三伏天人們常感“無病三分虛”,因此更需注意夏養(yǎng)。
所謂夏養(yǎng),應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不宜過多進補,尤其是性溫、熱、燥的補品,如人參、鹿茸、當歸等。食療可選擇補氣健脾、消暑生津的食材,如綠豆、薏米、黃瓜、苦瓜、冬瓜、蓮藕、冬菇、紫菜、鴨肉、鯽魚、西瓜、桂圓、桃子、黃皮、蘆根、白茅根等,都推薦多吃。三伏天里喝茶養(yǎng)生,重在飲溫避涼,應以溫性的紅茶、黑茶、烏龍茶為主。
運動當悠然為樂,防中暑也須防陰暑
由于大暑氣候炎熱,中青年朋友此時運動不宜過度,最好選擇中低強度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快步走、慢跑、八段錦、太極拳等,且最好在涼爽的清晨或傍晚,于開闊的公園、河邊、林蔭道旁進行。運動時避免大汗淋漓,最好帶上飲用水,適時補充水分。
對于老年人來說,運動量不可過大,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度,最好選擇散步、靜氣功為宜。氣溫較高的中午時分避免外出,而居室溫度亦不可太低。白天只要微感困乏,即可小睡片刻。除此之外,可以有意地選擇一些文體活動放松身心,如下棋、練書法、繪畫等。
悶熱高溫天氣,要盡量少出門活動,尤其要避開每天的10時至16時太陽熱辣、氣溫居高的時段出門,避免中暑。有些人在出汗后喜歡馬上用涼水沖澡,還有些人則愛喝大量冷飲降溫,更有甚者,干脆在地上鋪上涼席就躺下納涼。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很可能會導致陰暑。陰暑也是中暑的一種,表現(xiàn)為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jié)酸痛、腹痛腹瀉等,其致病原因不單是暑邪,而兼有濕寒入侵,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fā)。所以,消暑別太貪涼,謹防陰暑。
護膚防曬不可少,冬病夏治正當時
酷暑中,紫外線強烈,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到嬌嫩的皮膚,因此做好防曬工作尤為重要。外出應做好多重保護,選擇合適的防曬霜,并撐上遮陽傘。防曬霜的使用也有講究,最好根據需要選擇防曬指數(shù),并在出門前10-30分鐘內涂抹。眼周的皮膚比較脆弱,一副好的太陽鏡不僅可以扮靚,更可以保護眼周不被陽光曬出細紋和斑點。另外,一些蔬果也有助于抵抗陽光的輻射,例如西紅柿、土豆、胡蘿卜等,可以適當多吃。
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中的“冬病夏治”療法根據“春夏養(yǎng)陽”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正氣,從而增加抗病能力。冬病夏治將陽氣虛弱的冬天好發(fā)之疾,在陽氣旺盛而未發(fā)病的夏季進行治療調理,以減輕冬季發(fā)作時的癥狀,從而促進其康復,但并非包治百病。
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者。
但陰虛火旺、皮膚病患者、孕婦及3歲以下兒童不宜進行此類治療。用藥期間,應減少運動、避免出汗,盡量避免電扇、空調直吹,以利于藥物吸收;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等可能減弱藥效的食物;盡量避免煙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現(xiàn)發(fā)皰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