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柯潔與阿爾法狗之間的人機大戰(zhàn)嗎?
時隔一年后,柯潔近日首度還原了對戰(zhàn)阿爾法狗幕后故事,并坦言 :人工智能戰(zhàn)勝人類棋手也是人類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新智慧以某種形式戰(zhàn)勝了古老智慧,這其實是人類的又一次自我超越。
“能夠參與、見證這一進程,作為棋手我感到很欣喜,我渴望人類實現更多這樣的自我超越,因為這也是我們生命的破局與重生。”柯潔說。
實際上,人工智能離我們并不遙遠?人類也在實現越來越多這樣的自我超越。
據法新社消息,近日,在檢測
皮膚癌領域,人類與人工智能也展開了一次對決。結果,人工智能再一次戰(zhàn)勝了人類。
來自德國、美國和法國的研究團隊,利用10萬多張圖像,訓練了一個名為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CNN)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它去區(qū)分惡性和良性
皮膚病變。
然后,將這個人工智能系統與來自17個國家的58位皮膚科醫(yī)生進行了PK,看看誰能更好地分辨出惡性黑素瘤和良性痣。
這些醫(yī)生中,約半數是擁有5年以上經驗的“專家”,19%擁有2至5年經驗,29%的經驗少于2年。
PK結果顯示,“大多數皮膚科醫(yī)生的表現都不如人工智能系統。”
平均而言,皮膚科醫(yī)生根據圖片診斷皮膚癌的準確率為86.6%,而人工智能系統的準確率高達95%。
“人工智能系統出現漏診
黑色素瘤的機率要小,這表明它的敏感性比皮膚科醫(yī)生要高。” 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該研究第一作者霍爾格·哈恩斯勒表示,“同時,人工智能系統誤診良性痣的機率也更低,這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
當前,惡性黑色素瘤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全世界每年約有23.2萬新病例和5.55萬名死亡病例。如果能在早期檢測出來,黑色素瘤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很多病例卻是在進一步惡化和更難治療的時候才被診斷出來。
研究人員表示,“人工智能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可以更便捷地診斷出皮膚癌,有助于在其擴散前將其手術移除。”
不過,由于在手指、腳指、頭皮等一些位置的黑色素瘤難以成像,對一些“非典型”皮膚病變,人工智能做的還不夠好,因此在臨床應用前,人工智能系統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盡管現在還無法做到用人工智能替代醫(yī)生診斷黑色素瘤,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輔助醫(yī)生去診斷。
這項研究已發(fā)表在國際著名
癌癥期刊《腫瘤學年鑒》上。
研究發(fā)布后,網友紛紛留言對這項技術的應用表示期待。
有曾經被專家誤診的網友現身說法,表示非常期待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此前其曾因誤診多遭了好多罪。
有的網友表示,期待人工智能和皮膚科醫(yī)生再針對真人來一場PK,看看誰更厲害。
有的網友表示,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實際上“虛擬診所”在
眼科中已經實現臨床應用,可以大大節(jié)省患者的就診時間,期待人工智能早日在皮膚科上實現臨床應用。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在醫(yī)療領域大展身手已不是能否問題,而是時間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