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療法最早見于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一篇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其中的捏脊骨皮就是我們所說的捏脊法。
原文是用于治療成人腹痛的,后于明清時期將其用于小兒推拿治療疳積、小兒腹瀉、夜啼等疾病,并日趨成熟,所以至今為止捏脊法在小兒科中應用最多。其實捏脊法在成人調理亞健康、調治慢性病方面也大有可為。
我最早應用捏脊法是因為母親睡眠不佳,眠淺易醒,且夜間小便偏多。臨睡前捏脊6次,并將骶椎處用手掌以摩法擦熱,當晚就一夜安睡。后每天堅持捏脊,一個月后就感覺精神佳,氣力足,睡眠好。
后來在臨床上介紹給患者用,體會到捏脊對于虛性體質常見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各種文獻報道中的適用范圍則更為廣泛,將它譽為調理虛性體質的“金鑰匙”也不為過。
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各臟腑背俞穴(即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脈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華佗夾脊穴。督脈為“陽經(jīng)之海”,故其統(tǒng)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運行無不與之有關。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各臟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經(jīng)上。捏脊療法通過對督脈及五臟背俞穴的刺激,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理論解釋,脊柱兩側是脊髓通向軀體各臟器、組織發(fā)出神經(jīng)根的地方和通道,人體的植物神經(jīng)節(jié)、干,主要分布于脊柱兩側。捏脊療法通過對這些神經(jīng)節(jié)、干的刺激,借助神經(jīng)、體液因素來調整內臟功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治病保健的目的。
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一、每晚睡前施治,受術者最好空腹。
二、先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夾起尾椎兩旁的皮下組織,食指及中指在前導引,拇指下壓并往前推,一松一緊,由腰部開始往肩頸部有規(guī)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間斷,以利經(jīng)氣流通。
三、到頸部時算作一次完成,再重覆第一步,由尾椎往上捏脊,每晚由下而上捏六遍,背部輕松感,第二天晨起通體舒暢。一開始經(jīng)絡阻止嚴重者在捏完后的幾天內,背部還會有疼痛感,但會越來越輕松,不必擔心。
四、遇到肌肉僵硬、阻塞嚴重的情況,被捏者可能會疼痛難忍,此時可力度稍減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開)。
五、大人小孩均可捏。高血壓患者從上往下。
提示:有些人一次捏脊會很痛,有的人會疼的掉眼淚,如果堅持了下來,疼了三天之后開始有通暢的感覺,如果三次之后仍然很痛,可以用艾灸代替。只要堅持捏脊半年,你的體質會好于以前3倍的你!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
1、對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動作一定要輕,捏住肌肉向上提時,不要提得過重,否則孩子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不能配合,導致捏脊難以進行。
2、飯后不要立即捏脊。
捏脊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后需休息2小時再進行。
3、體質較差的孩子捏脊時間不要過長,每次以3—5分鐘為宜。
4、捏脊禁忌癥:當脊拄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腫、皮膚病時,不可捏脊。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更要慎用捏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