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腫瘤患者因為全身臟腑機能減退,正氣虧虛,自汗盜汗成為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那么,自汗、盜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自汗、盜汗是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中醫(yī)學強調從整體觀認識疾病本質。
惡性腫瘤是一個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無論是術后患者還是放化療的患者,臨床都有可能出現自汗盜汗的現象。
從我們中醫(yī)學的角度看,手術為金刃之創(chuàng),氣陰耗傷,虛火內擾,陰虛津不內守則盜汗;氣虛腠理不固,陽虛不能固表則自汗;氣陰兩虛者則自汗盜汗并出?;熢跉缒[瘤細胞的同時,極易耗傷正氣,致使機體臟腑功能失調;化療所致汗癥多屬中醫(yī)“氣虛、陽虛、血虛、陰虛”等范疇。放射治療則易致熱毒傷陰耗氣,陰虛內熱,治療后患者體質愈加虛弱,老年患者自汗盜汗尤顯。
從發(fā)病機制上看,汗癥之病機總屬腠理不固,營衛(wèi)失和,陰陽失調,汗液外泄失常。古代醫(yī)家在相關著述中有很多表述,譬如何其偉《醫(yī)學妙諦·雜癥·汗癥章》記載:“寧神安心藥為妙,汗為心液當先知。”《素問·宣明五氣論》中說:“五臟化液,心為汗。”所以,治療該類自汗、盜汗應重用補血養(yǎng)心、安心神、斂心氣的藥物。
盜汗一般可分為陰虛火旺和心血不足兩種證型,陰虛火旺證表現為虛煩少寐、五心煩熱、經亂夢遺,心血不足證表現為心悸、少眠、氣短神疲。
王肯堂《證治準繩·盜汗》:“然虛勞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陰氣未復,遺熱尚留,或得之勞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陰精,或得之飲食藥味,積成內熱,皆有以傷損陰血,衰憊形氣。陰氣既虛,不能配陽,于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
《臨證指南醫(yī)案·汗》:“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wèi)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虛證可采用益氣、養(yǎng)陰、補血、調和營衛(wèi)之法,實證可采用清熱、燥濕、活血、化瘀等法。常用方劑有玉屏風散,桂枝湯,牡蠣散,當歸六黃湯,桂甘龍牡湯等。辨證上,不應拘泥于“自汗多屬氣虛、陽虛,盜汗多屬陰虛”等,而應根據事實來辨證。
代表方劑牡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牡蠣、白術、防風組成,是治療自汗盜汗的常用方?,F代醫(yī)學認為自汗多由交感神經興奮性過高導致,重鎮(zhèn)安神類藥物則具有抑制自主神經興奮性的作用。方中牡蠣斂陰潛陽,澀精止汗;龍骨、珍珠母、磁石均有平肝潛陽,鎮(zhèn)驚寧心作用;太子參、麥冬、山萸肉養(yǎng)陰生津,清心除煩;炙遠志、茯神可以寧心安神;酸棗仁養(yǎng)肝寧心斂汗,常用于虛煩不眠,驚悸出汗即所謂“虛人盜汗”。全方共奏安神定志、養(yǎng)陰斂汗之功。
本人供職的龍華醫(yī)院腫瘤科臨床上還常用五倍子粉醋調敷臍治療癥見自汗盜汗的腫瘤患者。
神闕(臍部)為人體經絡總樞,經氣之海,通過任、督、沖、帶四脈而統屬全身經絡,內連五臟、六腑、腦、胞宮。通過藥物對神闕的刺激作用,激發(fā)經脈之氣,促進臟腑氣血運行,奏養(yǎng)陰斂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