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過敏藥的問世
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個抗組胺藥問世后就不斷有不同的第一代H1受體拮抗劑出現于市場,先后有異丙嗪(非那根)、羥嗪、去氯羥嗪、撲爾敏、多慮平、腦益嗪、賽庚啶、酮替芬等,這類藥物口服后經胃腸吸收,30分鐘起效,藥效持續(xù)4~6小時。這類抗過敏藥有乏力、嗜睡、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及口干等副作用。20世紀80年代后生產了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先后有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氯雷他定(開瑞坦)、西替利嗪(仙特明)、咪唑斯?。笾瘟郑⒌芈壤姿ǎǘ骼硭迹┘胺撬鞣悄嵌ǖ?,這類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影響小,沒有或僅有輕度嗜睡作用。
為何抗過敏藥要換著吃
第一,不同種類的抗過敏藥物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機制和抗過敏特性,各種藥物在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zhèn)戎攸c不一樣。例如寒冷性蕁麻疹用賽庚啶效果好;熱性蕁麻疹用安太樂療效顯著;頑固性蕁麻疹可聯合應用H1和H2受體拮抗劑;對于急性蕁麻疹就應選擇起效時間快的抗過敏藥物;對于慢性過敏性疾病,因需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則應選用一些無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對較小的藥物,比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而對于慢性、頑固性或病情較重的急性過敏性疾病,同時使用兩種或幾種抗過敏藥可以增加治療效果,即聯合用藥。用藥時應注意所選藥物應各屬于不同的類別:白天宜使用無鎮(zhèn)靜作用的藥物,晚飯后或睡前應用具有鎮(zhèn)靜安眠作用的藥物。需要長期聯合用藥者,在病情穩(wěn)定,癥狀控制后不應立即停用所有藥物,而應先從一種藥物撤起,逐漸停用藥物,這樣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fā)。
第二,抗過敏藥物也可導致過敏,其中以撲爾敏、苯海拉明最為常見。能夠參與或導致過敏反應的化學介質種類繁多,而且過敏反應的過程極為復雜。當抗過敏藥物只能阻斷過敏反應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或化學介質的釋放,而不能阻斷全過程時,過敏反應仍可發(fā)生。如果患者在服用抗過敏藥后原有疾病不愈反而癥狀加劇時,應考慮到藥物過敏,而不要誤以為是藥量不夠所致,如果繼續(xù)加大劑量,可能十分危險。所以當使用一種抗過敏藥無效時,可以考慮換用另一種作用機制不同的抗過敏藥。
第三,任何一種抗過敏藥都存在耐藥性,有些患者僅僅服藥1個月,就出現了極強的耐藥性,此時就需要換一種抗過敏藥繼續(x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