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個依賴型的人?怎樣走向獨立
只有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承受著內(nèi)心的煎熬和壓力,獨自去做一些事情,并且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可以做好,真切的體會到那種勝任感時,我們才可能真正的改變依賴別人的心理慣性。
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和預防
往往表現(xiàn)在吃飯前后、睡覺前后,上廁所前后及出門前和剛回家時,會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這些都被稱做儀式性的行為。
有的自恃比別人強,總想著自己的憂點、長處,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命不凡,認為不值得和別人交往;有的傾向于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別人譏諷、嘲笑、拒絕,從而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保護著脆弱的自尊心。
只有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承受著內(nèi)心的煎熬和壓力,獨自去做一些事情,并且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可以做好,真切的體會到那種勝任感時,我們才可能真正的改變依賴別人的心理慣性。
首先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的情緒。孩子在外面和人發(fā)生沖突,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感覺受到傷害,無助、委屈、屈辱、害怕等負面情緒容易出現(xiàn),對這些情緒的處理是第一位的。
和大人們一樣,孩子在交往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不當行為,如欺負小朋友或者過分吝嗇等。這些交往中的不當行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歡迎。這時,父母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幫助他改進行為,重新獲得持久的友情。
節(jié)假日過后,家里的環(huán)境要從嘈雜恢復安靜,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能平靜情緒的游戲,比如講故事、畫畫、玩拼圖等,盡量少和孩子玩過度興奮的活動。
也就是說,做決定是需要冒一定風險的。人們都不喜歡犯錯,都不喜歡讓別人失望,或者被別人否定。而假如我們自己去做一些決定的話,就不可避免要承擔犯錯的風險。一旦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我們就要承受所有的責任和后果。
人際關(guān)系學的專家發(fā)現(xiàn),關(guān)系的穩(wěn)定與否,主要差別在于雙方互相是否有足夠多的積極互動,對于對方的看法是否積極正面。
美國社會學家、人際專家珍亞格強調(diào),吵架時最好用第一人稱表達觀點,比如“我覺得你傷害到我了”、“我覺得你的意思是”等,強調(diào)這只是你的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