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手段研究發(fā)現,阿爾茨海默?。ㄋ追Q老癡)的早期發(fā)病信號是大腦血流的減少,而非之前認為的β-淀粉樣蛋白斑塊的聚集。
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首先借助核磁共振技術、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獲取1171名病人不同發(fā)病階段的7700張大腦圖像。這些圖像涉及大腦78處區(qū)域的蛋白聚集情況、葡萄糖代謝狀況、血流和腦萎縮情況,基本覆蓋全部的大腦灰質。每一種因素都在長達30年的監(jiān)測過程中不斷被采集數據,并通過多次重復性測量保證結果的準確性。此外,研究人員借助性能先進的計算機對全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耗時數千小時。
結果發(fā)現,之前一直以為蛋白斑塊的聚集是老癡的最初期表現,而實際上,大腦血流量減少的現象比這出現得更早。
針對此次“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研究負責人亞西爾·伊圖里亞·麥地那表示,能夠成功分析、運用這些海量信息,雖然有挑戰(zhàn),卻是大腦臨床研究的未來方向。他還強調,此次研究中,跨機構分享數據也很重要。因為這些數據來自美國和加拿大超過30個研究機構,如果沒有如此多的數據支持,對老癡的理解還可能停滯不前。
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有史以來關于老癡進展研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研究人員還將對致病機制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