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注射途徑用藥選擇
靜脈注射安定
靜脈注射(IV)BDZs(尤其IV-DZP),1~3min起效,作用時間15~30min,是傳統(tǒng)控制癲癇急癥的首選。因此,若能盡快建立靜脈通道,則首選IV;若不能,則選擇直腸途徑(PR);如果IV/PR用藥后癲癇發(fā)作持續(xù),則10min后加用第2次劑量,但必須通過IV。
據歐洲專家一致通過建議:對于任何形式的兒童SE起初治療首選IV-DZP。據美洲癲癇基礎工作組建議:IV-DZP(0.2mg/kg)作為終止癲癇發(fā)作一線藥物。劉國陽等對20例院前SE患者首選IV-DZP,其中18例完全緩解,表明IV-DZP控制癲癇發(fā)作是有效的。但是,DZP在應用時需注意:
?、買V-DZP不可過快;
②DZP是快速型鎮(zhèn)靜藥物,其血藥濃度下降很快,故必須重復應用;
?、跠ZP清除半衰期較長,多次用藥易發(fā)生累積效應,導致呼吸抑制及過度嗜睡。
靜脈注射勞拉西泮
先前研究證實LZP控制SE效果等同于甚至優(yōu)于DZP。一項比較LZP和DZP終止SE效果的隨機雙盲對照實驗及一項比較IV-LZP和IV-DZP+PTH治療院前兒童CSE效果的RCT均證實其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由此,可以推測兩者至少是等效的。另外,LZP呼吸抑制發(fā)生率較低且作用時間持久,因此,從經濟效益方面建議優(yōu)先選擇IV-LZP。然而,LZP若不冷藏,則半衰期較短,且只有通過靜脈給藥才有效,使其院外應用受到限制。
靜脈注射咪達唑侖
MDZ首次應用是在1986年,作為鎮(zhèn)靜劑、肌肉松弛藥,其半衰期為1~4h。一項在日本進行的回顧性多中心研究證實MDZ可有效控制SE。先前研究也證實連續(xù)IV-MDZ(0.1mg/kg)3次或5次治療兒童耐藥性驚厥性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convulsivestatusepilepticus,CSE),控制率分別達89%、91%;單次IV-MDZ后持續(xù)輸注控制率達67.7%~100%,從開始就持續(xù)輸注控制率達86%~100%。
黏膜途徑用藥選擇
直腸應用安定
BDZs多數被證實可經直腸給藥(PR),其中DZP起效最快,因其脂溶性高,可經直腸上、下靜脈叢快速吸收入血,5~15min即可達到有效血藥濃度,達峰濃度需10~20min。發(fā)作起始≤15min給藥,近80%發(fā)作可被控制,>15min,近60%可被控制。因此,對于長期使用AEDs患者,當發(fā)作次數增多、需要間歇性使用DZP時,可選擇PRDZP,這也是美國FDA唯一批準使用的藥物。
PR-DZP控制院前SE效果明顯,操作簡單。但其院外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直腸用藥需脫去衣物,擺放恰當姿勢,對輪椅患者實施困難;社會可接受度較低,兒童和青少年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直腸給藥劑量常常不足,便秘和排便會干擾其吸收,導致血漿藥物峰值降低及延遲。
口腔頰部應用咪達唑侖
MDZ分子含有咪唑環(huán),當pH<4時,咪唑環(huán)開放,呈水溶性,而在生理pH時,咪唑環(huán)閉合,呈脂溶性,能夠快速滲透血腦屏障,發(fā)揮抗痙攣作用。MDZ主要在肝內發(fā)生生物轉化,通過肝微粒體氧化機制發(fā)生羥基化。MDZ經口腔頰部(B)或鼻腔給藥(IN)均使其繞過肝門脈系統(tǒng),快速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
MDZ經黏膜途徑給藥,20min內可達87%。研究證實B-MDZ和PR-DZP在10min內控制發(fā)作分別達74.4%、83.3%,且2h內沒有復發(fā),從起始治療到發(fā)作停止時間均值分別為2.8min、5.0min(P=0.012)??梢夿-MDZ起效較快,效果較好。Meta分析結果(RR=1.54)與英國的一個多中心RCT結果都證實如此。另外,比較兩者控制兒童CSE的RCT研究證實DZP控制痙攣發(fā)作平均時間較短,MDZ起始用藥花費時間較短,這可能由于建立靜脈通道所需較長時間所致。也有研究證實兩者是等效。但基于可接受度及可操作性,推薦選擇B-MDZ。
Khan等對SE兒童看護者進行面談,發(fā)現91%的看護者認為B-MDZ有效。Klimach等和Scott等分別通過發(fā)放問卷和電話隨訪形式進行了相似研究證實大多數看護者優(yōu)先選擇B-MDZ。因此,在IV途徑建立困難時,B-MDZ可作為替代選擇。
鼻腔黏膜給藥(IN)途徑應用咪達唑侖
藥物通過鼻腔豐富的血管和大量微絨毛吸收,避免了肝臟首過清除效應,起效快速、作用時間短暫及非侵入性,因此成為最佳選擇。
RCT研究報道IN-MDZ(0.2mg/kg)和IV-DZP(0.3mg/kg)在急診室內控制兒童癲癇急癥療效相當。也有報道,46個癲癇兒童隨機接受INMDZ和PR-DZP,結果從起始用藥到發(fā)作控制平均需時分別為116.7s、178.6s;IN-MDZSaO2沒有變化,而PR-DZPSaO2下降;用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率分別0%、10.4%;PR-DZP患者呼吸頻率下降,而IN-MDZ患者呼吸頻率卻上升,可能的解釋就是MDZ局部刺激作用所致。deHaan等證實INMDZ(10mg)和PR-DZP(10mg)控制成人難治性癲癇效果相當,其前者29%出現局部刺激,可能與MDZ處方藥品的低pH(<3.5)及達到治療濃度所需的高容積(>0.15mL)有關。
通過IN給健康志愿者隨機應用DZP和MDZ,結果其清除半衰期分別是22.4h、3.0h。另外,給健康成人隨機選擇IN(50mg/mL)或IV(2.5mg)MDZ,結果在44min達Cmax分別為78ng/mL、51ng/mL,清除半衰期分別為1.9h、2.3h,且INMDZ生物利用度為82%。從這些數據可知,INMDZ控制癲癇急癥起效快速、作用時間短暫,且不易發(fā)生劑量累積。因此,可作為院前SE治療的一個選擇。但是,對于呼吸道感染患者,因其鼻腔阻塞、大量分泌物,導致藥物不能充分吸收,使其應用受到限制。
肌肉注射咪達唑侖及與其他藥物的比較
近來相關研究表明,當患者處于SE不能被DZP控制時,應用MDZ效果顯著。Silbergleit等用RAMPART方法研究證實IM-MDZ(10mg)和IVLZP(4mg)成功終止院前SE一致性超過90%。接著在2012年公布了對其中符合標準的893例院前SE患者治療效果,按絕對統(tǒng)計差異10%計算,控制率分別達73.4%和63.4%,若按絕對統(tǒng)計差異7.7%計算,則控制率分別為83.9%、76.2%;需氣管插管分別為14.1%、14.4%;癲癇復發(fā)分別為11.4%、10.6%。隨后他在2015年進一步研究證實IM-MDZ可有效控制院外小于18歲SE兒童??傊?,RAMPART研究表明,無論對于成人還是兒童IM-MDZ均可有效控制院外SE。
Momen等比較IM-MDZ(0.3mg/kg)和PRDZP(0.5mg/kg)控制兒童SE效果相當,但癇性發(fā)作在IM組66s內停止,在PR組130s內停止,由此可見,IM-MDZ較PR-DZP起效快。Gilbert等發(fā)表了一篇治療RCSE五種藥物(安定、異氟烷、MDZ、戊巴比妥和硫噴妥鈉)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MDZ死亡率相對于其他藥為0%。另外,IM或IV-MDZ生物利用度較高,分別為87%、55%,并且短時間達到血漿濃度峰值。而且,MDZ不冷藏時穩(wěn)定性較好,肌注時很少產生疼痛。因此推斷,IM-MDZ可能成為控制院前SE更加切實有效的選擇。
總結
SE是一種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殘率的“三高”急癥。對于院前SE的處理,無論EMS還是EDs都沒有統(tǒng)一指南規(guī)程?;谀壳暗姆治隹芍?MDZ、DZP較LZP在院前應用更加有利,因其半衰期較長;當其他途徑與IV用藥效果相當時,沒必要建立靜脈通道,因其可能延遲起始用藥時間;當選擇除靜脈以外的其他途徑時,PR途徑可作為最后選擇,因其需時較長,且不良反應多見。再者就是院前SE治療延遲,原因可能是大眾對其認知不夠或者急診醫(yī)療服務體系滯后,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公眾對癲癇患者態(tài)度測評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對大眾普及癲癇知識,完善急救服務系統(tǒng)。最終消滅癲癇發(fā)作的空白時間窗,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