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色素痣
(一)發(fā)病原因
外陰色素痣是由于色素細胞生長過度所致。痣細胞來源于兩種細胞,即表皮內的色素細胞和皮神經的施萬(Schwann)細胞。交界痣主要來源于色素細胞。黑痣來源于上皮色素細胞和真皮神經鞘細胞。痣可生長在全身各部位,生長于外陰的痣由于位于被刺激的部位,故有可能發(fā)生惡變。
(二)發(fā)病機制
病理上將色素痣分為3型,即交界痣、皮內痣、混合痣。皮內痣完全位于皮內,較少見。交界痣是指痣細胞位于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早期的痣或兒童期的痣大多是交界痣。當交界痣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進入真皮內時,稱為混合痣?;旌橡爰毎蕡A形或立方形,胞膜清晰,胞質均勻一致,含有黑色素,胞核大,染色淡。
色素對類固醇(甾體)激素的反應非常敏感,幼年時色素痣往往不明顯,到青春期以后,色素痣逐漸加深,體積也增大。亦有人主張妊娠婦女應做預防性的色素痣切除,而Allen等則認為妊娠與色素痣惡變沒有關系,這方面尚缺乏明確的證據(jù)。
1.黑痣病理特點 肉眼見痣呈黑色,表面平坦或隆起,甚至呈乳頭狀,表面還可以有毛發(fā),扁平的痣常常是交界痣。鏡下見痣細胞呈黑色,細胞呈卵圓形,半圓形,細胞膜清楚,胞質內為黑棕色的顆粒,核不清楚,位于真皮深部的痣細胞常常呈梭形,胞質內無色素,表示痣細胞老化。
黑痣分為5型:
(1)平痣:多為交界型。
(2)高出皮表痣:多為復合痣。
(3)乳頭瘤狀痣:大部分為皮內型,也可為復合型。
(4)圓頂痣:常為皮內型。
(5)有蒂痣:為皮內型。
2.藍痣病理特點
(1)肉眼觀:為0.2~0.5cm直徑大小的稍微隆起的邊界清楚的藍色小結節(jié),最大不超過1.5cm。
(2)鏡下:位于真皮內,痣細胞為梭形色素細胞,有胞突伸出,細胞集合成束,與表皮面平行,細胞有時伸展至皮下脂肪組織內,細胞很多時稱富細胞藍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