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軍團病
(一)發(fā)病原因軍團菌是一類需要特殊營養(yǎng)的革蘭陰性需氧短桿菌,寬0.3~0.9μm,長2~3μm,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中不能生長,一般采用Mullner-Hinton瓊脂、Feeley-Gormall瓊脂或CYE瓊脂等培養(yǎng)基,在2.5%二氧化碳及35℃條件下培養(yǎng)2~7天方成菌落。其細胞壁中含有高比例的短分枝脂肪酸,這在革蘭陰性桿菌中少見,是重要的識別要點。已知軍團菌屬(Legionella)與人類疾病有關的有6種,即L.pneumophila,L.micdadei,L.dumoffii,L.gormanii及L.long-beachae。其中以第1種即嗜肺軍團菌最為常見,有10個血清型。軍團菌含有多種外毒素與內毒素,幾種毒素的共同作用才引起疾病。
(二)發(fā)病機制目前對軍團菌肺炎發(fā)病機制仍不十分清楚。嗜肺軍團菌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肺部,細菌進入肺組織后病變主要位于肺泡,由肺泡逆行至呼吸性細支氣管,再到較大的小支氣管,少數(shù)延及間質或胸膜、淋巴管、胸導管與血循環(huán),進入血液循環(huán)至肝、脾、腎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造成多臟器損害。當軍團菌進入人體內后被單核細胞吞噬后可不被滅活,而繼續(xù)在單核細胞內繁殖,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要在特異性抗體C3參與下可殺滅吞噬細胞外的軍團菌。軍團菌感染后期,由于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迅速增多,其他細胞趨化因子以及特異性抗體形成,使細菌生長受到抑制,當血清抗體達到高峰時,軍團菌即被消滅。病理改變:局灶性結節(jié)性病灶或融合的支氣管肺炎,可進展為大葉性肺炎,25%病例有微小膿腫,嚴重病例有漿液性或漿液血性胸膜滲液。鏡下,肺泡和呼吸性細支氣管旁有嚴重炎癥,肺泡上皮細胞脫落。肺泡內有多核粒細胞、巨噬細胞及纖維素的稠厚滲出液,較少影響較大氣道及肺泡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