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萱家的孩子已經(jīng)3歲了。到現(xiàn)在為止,每天到飯點的時候,家里就會上演老人還在追著孩子吃飯的劇情。
萱萱一開始覺得省心了,畢竟她不用像別的媽媽一直操心孩子三餐。直到前幾天,她發(fā)現(xiàn)鄰居家的3歲大的小朋友已經(jīng)可以很熟練地自己吃飯,而且還吃得津津有味的。
萱萱不由得感慨:“我家寶寶一直都是要人家追在屁股后面喂,有時候不好好吃還會大哭大鬧的。怎么差別這么大。”
鄰居一聽,說到:“我們從吃輔食開始就盡量讓她自己動手了。最好放手讓孩子自己吃,要不然,大人操心是一方面,耽誤了寶寶的發(fā)育更不好。”
喂飯還會影響孩子的發(fā)育?也許你會覺得夸張,不就喂個飯,至于這么矯情嗎?
孩子這么小根本沒必要讓他自己吃飯,弄的滿地都是還吃不好,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自己吃飯了。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如果你一直長期地喂寶寶吃飯,那么你可能真的在坑娃。
一、長期喂飯的影響
1、失去很多學習探索的機會
你給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探索世界和認識食物。
比如通過自己的抓握可以感受不同食物的形狀、大小、手感:面條長長的,又軟又粘,蘋果條硬硬的,涼涼的,還有清香味。
有些食物滑滑地不好拿,還要學會如何抓起而不易掉落;當寶寶將食物自主放進嘴里,還需要手、嘴、眼的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可以訓練動作平衡和手眼協(xié)調(diào)。
對獨立進食的孩子來說,吃飯是一個主動探索各種各樣的食物的機會。
沒有家長喂飯時的催促和逼迫感,這樣營造出來的是愉快的、沒有壓力的就餐環(huán)境,會讓他享受吃飯的過程,有利于他建立對食物的積極態(tài)度,幫助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2、影響孩子自信、獨立的個性建立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吃飯這件事:從笨拙地抓蔬菜水果條,到輕松捏起泡芙放進嘴巴;從拿著勺子亂搗、米飯撒一地,到熟練的舀飯進嘴里……每一步的成功都是自信心建立的過程。
對于寶寶來說,吃飯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在好奇心驅(qū)動下,不斷增長的能力,和由此建立的自信。
當你不愿意讓孩子自己吃飯,甚至連食物都不讓碰,這無形當中是對孩子能力的質(zhì)疑,對他的不信任。不被信任的寶寶,如何談自信心的建立?
再者,常常被喂飯,會導致孩子認知上的錯誤,讓孩子認為吃飯并不是自己的事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慢慢地會使孩子缺乏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性,如果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遏制孩子的自主發(fā)展,也容易養(yǎng)成依賴、懶惰、生活能力低下等壞習慣。
3、影響寶寶咀嚼能力發(fā)展
有些家長一方面怕孩子不會嚼,另一方面為了方便喂食,就一直給寶寶吃泥糊狀或者軟糯的食物。
長時間這樣,你可能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孩子挑食,肉都咬不動,吃什么都吐出來,還經(jīng)常干嘔!原因就是,一直不咀嚼直接吞咽,咀嚼能力沒有鍛煉好,反而會影響到整個口腔肌肉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4、可能增加疾病感染幾率
在喂飯的過程中,有部分家長經(jīng)常會忍不住用自己的嘴試寶寶飯菜溫度,或者用嘴給孩子飯菜吹氣,甚至有些老一輩可能習慣嚼碎了食物再喂給孩子吃,這些都很容易將口腔細菌直接傳染,增加孩子感染疾病的風險。
二、學會放手才是真的愛
當你給寶寶喂飯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他總想自己動手,喜歡擺弄甚至搶奪你手中的餐具,你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慢慢放手,訓練他自己進餐。
一開始可能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自己也吃不了幾口,但是千萬不要阻止他,打擊他的興致。
對食物的自主選擇和自己進餐,這是孩子早期個性形成的一個標志,而且對鍛煉協(xié)調(diào)能力和自立性很有幫助。
12~18個月之間,被視之為自主吃飯的“黃金誘導期”;在這段時間里,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迅速發(fā)展,自主進食的渴望會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從主導轉(zhuǎn)變成輔助,鼓勵和協(xié)助寶寶進食,給予適當?shù)恼T導,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寶寶尚不能自主吃飯的時候,喂食當然無可厚非。
但是,在寶寶開始有能力學習自己進食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吧。吃飯這么一件小事,如果都幫孩子包辦著,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未來成長的每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