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生病——地圖舌
摘要:由于本病沒有明確病因,因此也無特效治療及藥物。臨床研究認為地圖舌對健康多無太大的影響,一般也不主張治療。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注意分析與地圖舌發(fā)生的有關因素,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調理。
地圖舌,也叫剝脫性舌炎,是嬰幼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病癥,亦可見于成年人。目前病因不十分明確,也無特效治療。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有的雖可長達數年,但大多數可隨年齡的增長而自愈。
地圖舌是發(fā)生于舌粘膜的慢性、淺表性、非感染性炎癥,多見于嬰幼兒童,以6個月-5歲多見,尤其是體弱、易發(fā)熱、過敏的兒童。亦可見于婦女
月經期及慢性疲勞、體質虛弱、失眠、熱病后期和久病服藥的成年人。
目前,地圖舌發(fā)生原因不明確,多認為和
遺傳、免疫、過敏、寄生蟲、胃腸功能失調、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有關。據相關臨床調查發(fā)現,地圖舌患者中過敏性疾患所占比重較大。
中醫(yī)認為,舌苔的有無可以反映胃氣的盛衰,當孩子出現地圖舌,大多是與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有關,說明孩子存在脾胃氣虛或陰虛。
經常感冒
咳嗽的地圖舌患兒,也可出現淋巴結腫大、扁桃體腫大等。
具有上述癥狀脾胃虛弱的孩子也常出現溝紋舌,形如裂紋,又稱裂紋舌,也是較常見的病癥。雖表現不同,但所代表的臨床意義相同,可以將地圖舌和溝紋舌作為同一病證的不同表現形式對待。
地圖舌的綜合調理
地圖舌大多數可自愈,預后良好,但容易反復。
由于本病沒有明確病因,因此也無特效治療及藥物。臨床研究認為地圖舌對健康多無太大的影響,一般也不主張治療。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注意分析與地圖舌發(fā)生的有關因素,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調理。
一、現代醫(yī)學研究,
1、清潔口腔,保持口腔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刷牙、漱口的習慣。
2、消除感染病灶。檢查有無牙齒、扁桃體等有無感染,及時治療。
3、適當補充鋅劑、維生素B和維生素AD等。
4、體虛易感冒者、經常服用抗生素者、過敏體質者,應增加營養(yǎng),適度鍛煉,增強體質,在醫(yī)師指導下正確合理用藥,避免錯誤用藥對身體造成的損傷。
5、預防腸道寄生蟲病。
二、中醫(yī)認識
在辯證診斷和臨床治療方面,中醫(yī)與西醫(yī)的“無害觀”是不同的。
《黃帝內經》云:“有諸內者,必形于外”。司外揣內,通過對外在表現的觀察與分析,可以測知內臟病變之所在,所以歷代中醫(yī)都非常重視望診,并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
中醫(yī)認為,舌苔是胃氣之外候,舌苔的變化可以反映胃氣的盛衰和功能狀態(tài)。動態(tài)觀察舌苔變化,可以了解患者近期的脾胃功能和健康狀況。
地圖舌的出現,主要和孩子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有關。
地圖舌(花剝苔)作為常見的異常舌苔,通常在飲食失衡、疾病復發(fā)或加重時出現,疾病好轉或營養(yǎng)改善后會逐漸消失。
中醫(yī)多辯證診斷為脾胃陰虛、氣虛之證。治療以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開胃消食為基本原則。
1、中藥:四君子湯加減(人參、
白術、茯苓、陳皮、神曲、烏梅、麥門冬、山藥、甘草)。適合脾胃氣虛者,臨床表現為體虛易感冒、自汗乏力、食少、口水多、腹瀉、便溏、舌質淡。陰虛舌質紅者,可加石斛、黃精,或玉女煎加減。
2、小兒推拿:清補脾、順運內八卦、足三里、涌泉、摩腹、捏脊。(具體選穴及手法因人而異,動態(tài)示意圖見文末)
3、食療:
氣虛舌淡者:薏米、山藥、芡實、扁豆、蓮子、栗子、大棗、核桃、雜糧及豆類、羊肉等
陰虛舌紅者:雜糧、小米、蘋果、香蕉、甘蔗、荸薺、藕、烏梅、西紅柿、
秋葵及瘦肉、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