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昌江縣一男孩因
咳嗽發(fā)熱輸液導致死亡的事情,在朋友圈引起了一番風波。嘟媽希望找到對此比較靠譜的解釋,但事發(fā)多日,只在南海網(wǎng)找到了一個貌似官方的調(diào)查結(jié)果。
對于男孩死亡的真正原因,嘟媽這里不做任何揣測。但真心覺得,有些關(guān)于藥物的安全使用,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希望我們每個媽媽都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免受濫用藥物的傷害。
NO.1抗生素
嘟媽第一個要說的就是抗生素了,因為目前抗生素的使用真的是泛濫成災了。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感冒發(fā)燒,醫(yī)生就開抗生素,甚至有時候家長主動要求開?;蛘咧昂⒆映霈F(xiàn)癥狀之后,醫(yī)生開了抗生素好了,這次又是同樣的癥狀,自己就在家給孩子吃同樣的抗生素,認為藥物很對癥。
而實際上,即使癥狀一樣,疾病種類也會不同。另外,抗生素只對細菌和支原體有效果,對病毒根本無效。如果只是病毒感染,吃抗生素根本沒用,反而會帶來很多不良反應,比如腹瀉、嘔吐,甚至發(fā)生嚴重的過敏反應,危及生命??股氐臑E用,還導致細菌的耐藥性,以至于未來的某一天,本來效果很好的抗生素,卻對此束手無策,想想都覺得恐怖。
還記得去年央視的那則兒童用藥安全的宣傳片嗎?其中提到了由于用藥不當,我們每年約有30000兒童陷入無聲的世界,而造成肝腎功能、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損傷的更是難以計數(shù)。以下是具有耳毒性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孩子永久性的聽力喪失,媽媽們一定要小心:
第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包括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
第二種:非氨基糖苷類的抗生素,包括潔霉素和紅霉素。
再來說說支氣管炎。很多媽媽,甚至是很多醫(yī)生,都認為支氣管炎應該使用抗生素。而實際上,支氣管炎主要是由幾種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炎癥,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以及腺病毒,而細菌則很少引起支氣管炎。
可見,支氣管炎不是使用抗生素的理由,除非有檢查結(jié)果或者臨床表現(xiàn),確定有細菌感染。否則不要隨便給孩子使用,以免造成傷害。
NO.2抗病毒藥物
說完了抗生素,下面再來說說抗病毒藥物。
對于細菌感染,我們有了抗生素,但是對于病毒感染,目前還真的沒有什么特別有效的方法。但是利巴韋林作用一種抗病毒藥物,被廣泛的應用。而且它的另外一個名字病毒唑,就更加讓人堅信,它對病毒感染有效。
很可惜,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目前只批準利巴韋林用于治療丙肝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而且只有口服和霧化的兩種劑型。更重要的是,由于利巴韋林會造成免疫抑制,美國兒科學會并不建議兒童使用。
在我國,利巴韋林也只適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與支氣管炎,皮膚皰疹病毒感染,而且由于目前缺乏兒童用藥的研究資料,所以也是不建議給孩子使用的。
也就是說,無論寶寶是感冒、皰疹性咽峽炎,還是手足口病,都不需要使用利巴韋林!在這里順便也提一下,不僅兒童不建議用,孕婦、哺乳期媽媽也不建議使用。原因是對于孕期胎兒,它已經(jīng)有明確的致畸作用,而對于哺乳期還沒有安全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
另外,單磷酸阿糖腺苷也是一種抗病毒藥物,臨床可用于治療皰疹病毒感染導致的口炎、皮炎、
腦炎和巨細胞病毒的感染。但目前對此藥物的濫用現(xiàn)象也比較嚴重,甚至用于支氣管炎、肺炎和手足口病的患兒。
事實上,單磷酸阿糖腺苷只對DNA病毒有效,而對于引起支氣管炎、肺炎、手足口等常見的病毒,如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等都屬于RNA病毒,根本無效。甚至容易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比如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還可能引起精神障礙和神經(jīng)損傷以及骨髓移植。而且也沒有兒童應用安全的實驗報告。
所以最后得出結(jié)論,如果寶寶診斷是支氣管炎、肺炎、手足口病、流感等疾病,也根本不需要用單磷酸阿糖腺苷!
NO.3感冒藥和止咳藥
由于感冒藥和止咳藥可能對小寶寶造成嚴重的副作用,因此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就建議,4歲以下的兒童不建議使用非處方的咳嗽和感冒藥物,而4-6歲的孩子,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先來說說感冒藥。通常感冒藥的成分都比較復雜,比如下面這種某娃娃氨酚烷胺顆粒:
通過查看說明書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乙酰氨基酚、鹽酸金剛烷胺、人工牛黃、馬來酸氯苯那敏等成分。
我們知道乙酰氨基酚是我們常用的一種退熱藥物,比如百服寧。如果孩子發(fā)熱服用了百服寧的同時,又服用了這種感冒藥物,可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攝入過量發(fā)生危險。
另外,其中含有的金剛烷胺,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12年要求其修改了說明書,認為新生兒和1歲以下的嬰兒禁用本藥物,而且5歲以下的兒童不推薦使用??梢?,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推薦使用含有金剛烷胺成分的藥物。
還有一種藥物成分馬來酸氯苯那敏,又叫做撲爾敏,主要是針對
打噴嚏、流鼻涕等癥狀,屬于抗組安藥物,具有鎮(zhèn)靜作用,由于弊大于利,所以不建議給6歲以下兒童使用。
仔細看看藥物成分,和某娃哇是類似的。
其實,不止這兩種感冒藥,幾乎所有的感冒藥中,都含有類似的成分。所以,嘟媽建議6歲以下的孩子,都不要使用感冒藥物。
還有一款被稱為“日本神藥”的面包超人,其中藍色包裝中含有可待因。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在今年1月份,做出了禁止1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的說明書修改意見,原因是具有呼吸抑制等嚴重不良反應。
接下來說說止咳藥。很多媽媽常用的止咳藥物,恐怕是中藥了,認為無副作用,更安全有效。
說實話,嘟媽之前也一度這樣認為,但后來卻發(fā)現(xiàn),中藥并不是沒有副作用,而是“副作用不明”。因為很多中藥根本沒有進行足夠的臨床研究,也就得不出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禁忌癥,只是寫著“尚不明確”四個字打發(fā)了。所以,放棄這些中藥吧,因為我們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第一批實驗者。
另外,中藥中檢出西藥成分的報道層出不窮,那些所謂的效果很好的中藥,很有可能已經(jīng)摻入了西藥成分。有些可能在藥物成分中標明,而有些則是偷偷的加入,比如2014年復方甘草片被檢出含有可待因成分被禁。
不只是中藥止咳,西藥成分的止咳藥也不推薦使用。我們一再強調(diào),咳嗽對于人體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具有清理呼吸道的作用。如果人為的進行止咳,可能導致這些有害物質(zhì)在呼吸道內(nèi)積聚,導致嚴重后果。
NO.4退熱藥物
寶寶發(fā)熱也是很常見的,那么退熱藥物就更是經(jīng)常遇到了。關(guān)于退熱藥的正確的使用,嘟媽給出以下建議:
月齡
適用退熱藥
3個月以上對乙酰氨基酚
3個月以下發(fā)熱后應立即就診,不要擅自使用退燒藥物。
禁止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中成藥。雖然它具有解熱鎮(zhèn)痛的作用,但同時具有抗凝作用,可能造成任何部位出血的風險。因此,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禁止用它來降溫。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去年也對此提出消費警示,提醒盡量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中成藥。
含有阿司匹林的中成藥有:菊藍抗流感片、金羚感冒片、速克感冒片(膠囊)等。
中藥除了可能含有阿司匹林之外,還可能含有其他退熱藥物。
從主要成分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這個還好,含有的成分是對孩子來說相對安全的。再來看這一種藥物:
含有的成分是安乃近。它曾經(jīng)是眾多國家使用的非處方解熱鎮(zhèn)痛藥物,但之后發(fā)現(xiàn)其具有明顯的毒副反應,比如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目前很多國家已經(jīng)撤銷對它的批準了,所以嘟媽也不建議給孩子使用。
NO.5激素類藥物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談及激素藥物,就會談藥色變,很是擔心。其實,激素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但使用方法一定要合理正確,才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
先來說說文章開頭提到的男孩使用的地塞米松吧。根據(jù)地塞米松注射液的說明書來看,它的適應癥是用于過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疾病。很明顯,支氣管炎和發(fā)熱都不是地塞米松使用的指證。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地塞米松還有引起感染等并發(fā)癥。所以,地塞米松使用的時候,要特別的謹慎才行。
另外,激素作為皮膚外用藥的時候,也是要特別注意的,特別是給孩子使用。我們知道寶寶濕疹的時候會使用激素藥物,但都是中效和弱效的藥膏,而不會選擇強效或者超強效的??墒菋寢寕冞€是會擔心,于是選擇沒有激素的中藥,卻殊不知,很多所謂的中藥中卻含有強效的激素,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1999年,King’sCollegeHospitalde的FMKeane博士,發(fā)表了一篇論文《AnalysisofChineseherbalcreamsprescribedfordermatologicalconditions》(中藥藥膏用于皮膚病的分析)。在論文中,博士對11款普通科室和皮膚科門診使用的中藥藥膏,進行高分辨率的色譜和質(zhì)譜法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中8款含有64-1500ug/g的地塞米松。
這種強效的激素對孩子的傷害可是遠遠大于常規(guī)使用的中、短效激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那些中藥如此有效了吧?
另外,在孩子哮喘的時候,也會用到激素類藥物進行霧化治療,相對來說也是安全的,但地塞米松不可以用于霧化治療。具體關(guān)于霧化用藥,可以點擊文章查看。
其實,在中國作為一個媽媽真的很不容易,不僅要面對孩子本身的各種問題,在生病之后,還要擔心用藥安全問題。嘟媽并不希望引起媽媽們和醫(yī)生之間的矛盾,而是真的有些醫(yī)生不思上進,依然使用古老的理論,開出已經(jīng)被禁用的藥物。所以,為了保護好我們的孩子,學習一些必須的用藥知識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免遇到不靠譜的醫(yī)生。
當然,我們并不是專業(yè)人士,有時候考慮問題并不全面,可能有些情況必須使用某種藥物,那么就需要不斷的和醫(yī)生進行溝通,讓他說出必須用藥的充分理由,然后再來綜合判斷,到底該不該用藥。
好了,今天嘟媽真是啰嗦太多了,只是希望給大家更全面的安全用藥知識。